第五章亡國之君 第五節末代皇帝溥儀(1 / 3)

第五章亡國之君 第五節末代皇帝溥儀

曆史反光鏡

溥儀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我們中華兩千年帝製的最後一個皇帝。

溥儀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胞弟載灃的長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後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後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後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後卻持反對意見,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後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登上了清朝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

末代皇帝大記事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後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但保留非統治皇帝的名義,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清王朝滅亡,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結束。

1917年,溥儀來到天津。6月,張勳帶領辮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黨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儀複辟。12日,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複辟期間曾有一架共和飛機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彈而導致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麒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曆史上稱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溥儀被逼宮後,日本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為以後建立偽滿洲國造勢。不久,溥儀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緒的縮稱,意在紀念,並寄托了續承清朝基業之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

二戰後,溥儀被定性為戰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受了約十年的革命教育與思想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特赦令:“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淩晨2時30分去世。

末代皇帝至此走完了坎坷悲哀的一生。

1980年5月29日,即溥儀去世13年後,中國政府為溥儀舉行了追悼會。1995年1月26日,溥儀的遺孀獲準將他的骨灰入葬位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生前就有入土為安的願望,清西陵也是溥儀生前就確定了的葬身之所。溥儀葬入此陵園,是他的第五個妻子李淑賢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賢親自主持辦理的。

末代皇帝的五位妻子

在溥儀的一生之中,共有五位妻子。皇後婉容、淑妃文繡、祥貴人譚玉齡、福貴人李玉琴、李淑賢。其中婉容、文繡是合法而有名分的皇後、皇妃。譚玉齡和李玉琴是溥儀在偽滿當“康德皇帝”時期冊封的偽貴人。李淑賢是溥儀特赦後戀愛結婚的妻子。

1.可悲的皇後婉容

溥儀選妃時,一共看了四個人的照片,他覺得“每位都有個像紙糊的筒子似的身段……實在也分不出俊醜來”。

公元1922年12月1日,溥儀娶了一後一妃。皇後叫郭布羅?婉容。妃子就是文繡。婉容成為皇後,文繡成為淑妃,是皇太妃間鬥爭的結果。

婉容,郭布羅氏,達斡爾族,正白旗。1922年,17歲的婉容因其不僅容貌端莊秀美、清新脫俗,且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而在貴族中聞名遐邇。同年,被選入宮,成為清朝史上最後一位皇後。

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裏,由於母儀天下的榮耀和新婚燕爾的歡愉,婉容過得還算愜意。她的柔情與活潑也給溥儀帶來了很多快樂,而她的飽學多識更是使溥儀視之為知己。但是婉容也有著大多數女人都有的小心眼和嫉妒心,所以文繡的存在,使得她和溥儀還是存在著一些不和諧音。

1924年底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皇帝”也成了曆史。他帶著婉容、文繡住進了天津張園。與文繡離婚後,溥儀把這場給他帶來奇恥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過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等到溥儀逃至長春,成為滿洲執政府的傀儡後,他更是對婉容置若罔聞。同時婉容的行動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嚴密監視和限製,這一切使婉容的身體和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於是,婉容越來越放縱自己,她狂躁易怒、嗜毒成癮,甚至與溥儀身邊的侍衛私通。終於,她開始了長達10年的冷宮生活,這段日子使她從一個嬌美恬靜的美人變成了一個形如槁木的瘋子。1946年,日本人投降,溥儀出逃。在隨解放軍轉移到吉林延吉的監獄後,孤苦伶仃的婉容終於結束了她的一生。

2.勇敢的妃子文繡

文繡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敢於向封建皇帝提出離婚並訴諸法院獲得成功的皇妃。

文繡進宮那年尚不滿14歲,還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可她一踏進那高大的圍牆,便失去了一切自由。皇後婉容欺侮文繡,皇帝總是偏袒皇後。有一天,文繡獨自外出,回來後在院子裏吐了一口唾沫,湊巧婉容正坐在旁邊,便生了疑心。皇後要求皇帝對文繡當麵斥責,文繡蒙受此不白之冤,感到十分委屈。從此,婉容和文繡之間的疙瘩便愈結愈深,以致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文繡在外貌上確實不如婉容,但論思想卻遠遠超過婉容。她追求自由,也很有勇氣。

1931年8月25日,文繡在胞妹文珊的陪伴下,帶一名隨身太監出外“散心”。出門後,就指令司機一直開向國民飯店。進房坐定後,文珊正色告訴太監說:“你先回去吧!淑妃留在這兒了,還要向法院控告皇上呢!”被此話震驚的太監,雙腿長跪哀請淑妃回宮。文繡態度堅決,從袖中出示三封信,讓他轉告皇上。太監還想哀求,隻聽房門一響,三位西裝革履的律師走進室內,太監隻好登車而去。

1931年8 月26日,文繡正式向溥儀要求離婚。原因是她再也承受不了溥儀對她的冷落和宮中的不自由。這件事情對遜清皇室及前清王公大臣,還有溥儀本身都造成相當大的震撼。之後的兩個月,文繡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顧家族的反對和指責,也不理睬溥儀聘請的律師所提出的和解方案,堅決向天津地方法院要求和溥儀離婚。

經過兩個月的雙方磋商,雙方簽字和解:淑妃文繡和溥儀皇帝完全斷絕關係,溥儀必須支付55萬元作為贍養費,而文繡終身不得再嫁,雙方互不損害名譽。

文繡在離婚後所拿到的贍養費,支付了律師費用和期間種種支出之後,用所剩不多的錢辦了一所小學並任教於該校,且遵守了和溥儀的協定終身未嫁,一直到她在1950年因病去世為止。她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擔任過教職的皇妃。

3.離奇死亡的貴人譚玉齡

1937年,溥儀為了懲罰婉容,把新貴人譚玉齡“像一隻鳥似的養在宮裏”。

譚玉齡那年隻有17歲,正在北京的中學堂念書。按祖製規定,清朝皇帝的妻妾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級。譚玉齡被“冊封”為“祥貴人”,是皇帝的第六等妻子。

溥儀很喜歡攝影。有人曾根據宮中散落的照片進行統計,據說數千張照片中,皇後婉容露臉的隻有8張,而譚玉齡的卻有33張之多,可見溥儀愛情之所在。溥儀確實很喜歡譚玉齡,直到這位皇帝成為公民後,還將譚玉齡的照片貼身攜帶。

譚玉齡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格溫柔的女子,不擺皇妃架子,禮貌待客,對下人十分和氣。溥儀有時受了日本人的氣,回到寢宮後心情煩悶而又暴躁,往往無緣無故地對譚玉齡大發脾氣,有一次甚至把“祥貴人”身上穿的旗袍撕得粉碎。對此譚玉齡不僅能夠忍耐,而且還寬慰丈夫,使他心平氣和下來。

過了7年如漆似膠的日子後,24歲的譚玉齡突然間一命嗚呼,有人說是關東軍下的手。原因是譚玉齡經常在溥儀耳邊說日本人的壞話。時至今日,譚玉齡的死因依然是個謎。

4.貧民皇妃福貴人

譚玉齡死後,日本人向溥儀提議,給他找個日本女人。溥儀害怕自己的私生活會讓日本人知道,便推托說:“譚玉齡屍骨未寒,暫時不想結婚。”後來,在60多張偽滿中、小學校的女學生照片中,溥儀選中了李玉琴。

李玉琴才15歲,還很天真和單純,被冊封為福貴人。溥儀看著胖乎乎的福貴人說:“以後遇到什麼不吉利的事情,用你的福就可以克住了。”

李玉琴出身貧苦,入宮以後,常常被人看不起。溥儀為了控製她,首先訂出了讓她永遠不能翻身的21條,主要內容是:必須無條件地遵守清王朝的祖製;一切言行都要順從溥儀,即使和父母通信也要先得到批準;必須忠實地伺候溥儀一輩子,思想上偶然起了不該起的念頭,也要立即請罪;不許回家和親人見麵;不許私蓄一分錢;不許打聽外事;不許愁眉苦臉,等等。溥儀讓她親手抄寫“筆據”,在佛前立誓後焚燒,讓她終生為自己承擔義務。

溥儀高興時就讓李玉琴唱歌給他聽或是做體操給他看,不高興時就申斥她,用笤帚打她,發完脾氣還要捧出“21條”強迫她笑。

日本投降以後,“滿洲帝國”垮台,李玉琴過著潰逃、流離和動蕩的生活。那時溥儀已到了蘇聯。1946年解放長春以後,李玉琴回到了娘家。由於娘家人的堅持,又把她送到了天津溥儀的族兄溥修家裏居住。溥修是個頑固的清室遺老,他禁錮李玉琴如同囚犯一樣。李玉琴在這個封建家庭裏生活了5年,做飯洗衣,如同奴仆,還常常挨餓,連手紙都不給。天津解放後,李玉琴要求出去工作,溥修卻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李玉琴隻好靠織毛衣度日。

後來,李玉琴參加了掃盲班,以後又回到東北參加了工作,並於1957年和溥儀離了婚。當時的溥儀正在撫順接受改造。

李玉琴離婚後和當時在長春廣播電台工作的一個工人結了婚,建立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5.愛人李淑賢

溥儀得到特赦後,他的生活發生了新的變化。1962年他又結婚了,對方就是李淑賢。她之前曾經結婚兩次,跟溥儀沒有子女。

李淑賢是杭州人,從小失去父母。當時她是北京朝陽區關廂醫院的護士。婚後兩人相親相愛,幾乎達到不能分離的地步。溥儀曾向李淑賢說:“以前我在宮中時,根本不懂夫妻之間應有的相互關心,妻子是我的玩物和擺設,高興了就去玩一會兒,不高興就幾天不理。我是從來不知愛情為何物的,隻是遇見你,才曉得人世間還有這樣甜蜜的東西存在。”

溥儀無微不至地關懷妻子。1963年夏季北京暴雨如注,公共交通一時受阻。溥儀下班後,急忙從家中取了一把傘,冒雨蹚水去接李淑賢。他等了半天,不見李淑賢的人影,隻得往回走。突然,他發現路上有個沒上蓋的下水道口,溥儀生怕妻子路過那裏踩了進去,於是,就在那裏直挺挺地守了好一會兒。

溥儀和李淑賢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5年。1967年10月17日,溥儀患尿毒症去世。李淑賢在政協的關懷下,生活一直很好。

帝王術啟蒙

向愛情投誠——人生更美好

溥儀雖是個皇帝,可他的前半生卻毫無幸福可言。亡國、遜位、逼宮、傀儡、死亡的陰影、關押、改造,身心飽受創傷。他的幸福是在人生的下半場開始的。雖然隻有短短的五年,可這五年,卻是對他最大的告慰。

我們已經聽過、見過無數個感人的愛情故事。愛是一種說不清楚、卻充滿爆發力的能量。有了愛,我們可以更勇敢;有了愛,我們會變得更漂亮;有了愛,能讓一個失去意識的植物人蘇醒……愛情究竟有多大的魔力,吸引得全世界的人都沉迷其中?

愛情的心理學解釋是:一種男女之間的激情。

有的西方社會心理學者把愛情分為6種類型:

(1)衝動愛情,又稱浪漫愛情。

受到對方直接而強烈的身體吸引,總是想到對方,總想盡可能多的與對方在一起,對對方的判斷往往是不客觀的。產生的條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為個體,提供真實的或虛構的愛戀對方的模式;有一個愛戀的對象;有自己情感的激發,而且理解這種情感是由愛戀對象所引起。

(2)自我中心愛情。

愛情的個體並不希望被愛戀對象束縛,也不希望愛戀對象被自己束縛,把愛情看成是一係列挑戰和解決難題,避免因承諾而造成負擔。

(3)依賴愛情。

具有這種愛情的人常表現得焦慮不安、寢食不佳、妒忌心強烈,結局多為悲劇性。

(4)實用性愛情。

愛戀者尋找在個性、宗教信仰、興趣、背景等各方麵相配的愛戀對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適的愛戀對象,雙方的感情能進一步發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這種愛情形式較為多見。

(5)結伴愛情。

不像衝動愛情或依賴愛情那樣激動人心,雙方開始時是朋友,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或在一起工作,逐漸發展產生愛情。具有這種愛情關係的雙方,即使後來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關係。

(6)利他愛情。

一種典型的愛情觀念,帶有忍耐性和仁愛色彩,不要求得到回報。這種愛情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難以做到。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夜裏,一個男孩騎摩托車帶著他的女朋友超速行駛。

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

女孩:“慢一點,我怕。”

男孩:“不,這樣很有趣!”

女孩:“這樣太嚇人了。”

男孩:“好吧,那你說你愛我。”

女孩:“好!我愛你,你現在可以慢下來了嗎?”

男孩:“緊緊抱我一下。”

女孩緊緊擁抱了他一下。

女孩:“現在你可以慢下來了吧?”

男孩:“你可以脫下我的頭盔並自己戴上嗎?它讓我感到不舒服,還幹擾我駕車。”

第二天,報紙報道:一輛摩托車因為刹車失靈而撞毀在一幢建築物上,車上有兩個人,一個死亡,一個幸存。

駕車的男孩知道刹車失靈,但他沒有讓女孩知道,因為那樣會讓女孩感到害怕。他讓女孩最後一次說她愛他,最後一次擁抱他,並讓她戴上自己的頭盔。結果,女孩活著,他自己死了。

在脆弱的生命麵前,我們願意向愛情投誠。因為,它是我們的良心、能量、重生的起點,它讓我們溫暖而有質量地活著。

附錄

附錄愷撒大帝

他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是古羅馬的英雄、獨裁者,他是埃及豔後克婁奧佩特拉的情人,他死後被按照法令列入眾神行列,尊為“神聖的尤利烏斯”。他就是愷撒,一位充滿神話色彩的英雄。

公元前102年7月12日,愷撒出生於羅馬。這個出身貴族的孩子自來到人世起,便受到了很好的蔭庇,也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

愷撒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修辭學和演說術。從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領袖,反對貴族派。當政的都是他的親戚,看起來前途一片大好。可人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就在公元前86年和前84年,元老院民眾派領袖馬略和秦納先後去世。而前者是愷撒的姑父,後者曾提名愷撒為朱庇特神祭司。一下子失去了兩個保護人,這對愷撒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

後來的事實證明,愷撒的仕途雖不怎麼順利,但一直是朝向良性發展的。就在秦納去世的那年,愷撒娶了他的女兒科涅莉亞為妻。這樁婚姻不僅給他帶來了一個女兒——尤莉婭,而且還讓他獲得了元老院民眾派成員的支持。

兩年後,愷撒受到得勢的獨裁官蘇拉的排擠,要求愷撒同妻子離婚。愷撒拒絕了,並且離開了羅馬。

公元前82年至前79年間,愷撒旅居東方,並在前81年隨馬爾庫斯?泰爾穆斯前往小亞細亞,接受前往比蒂利亞尋找船隻的使命。因為卑斯尼亞國王尼科梅德已經答應了向羅馬供應船隻,卻遲遲不肯履約。而初出茅廬的愷撒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可能是愷撒的任務完成得太漂亮,以至於有人開始議論:“為什麼別人辦不了,就他能辦成呢?難道是小夥太帥了,連男人也招架不住?”於是,英武的愷撒大帝在赫赫的戰功之外,還留下這麼一個傳說:“所有女人的男人,所有男人的女人。”

從此時起,愷撒的光芒再也無法遮掩,在曆次戰鬥中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外交才能。可盡管如此,愷撒也回不了羅馬,因為當家做主的蘇拉還忌諱著他呢!直到公元前78年蘇拉去世後,愷撒才回到了闊別數載的羅馬。

初回羅馬,愷撒並沒有很快地得以一展宏圖,隻幹了些不大不小的事。當然,這種生活肯定滿足不了愷撒的野心。公元前76年,愷撒再次踏上了前往東方的旅程去尋找他的生活。其間,他拜在著名雄辯大師阿波洛尼奧斯的門下,曾被海盜劫持,曆盡艱險。

公元前74年,愷撒再次返回羅馬,並很快繼承了舅舅奧萊利烏斯?科塔的職位,成為祭司。公元前70年,32歲的愷撒再次參與選舉,並順利當選公元前69年的財務官,這一職務是羅馬官職體係中第一個正式官職,而且隻有30歲以上的人才能參與競選,任期一年,獲勝者將自動獲得元老院議員的資格。愷撒於公元前69年前往西班牙赴任,作為總督的副手,並主管這個行省的財政。

也許,這個職位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成就。可是,他是愷撒,他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基礎,所以,他不會甘於在這樣一個位子上享受所謂的富貴。他的眼睛越過山川湖海,看到了一個更加宏闊、壯觀、偉大的羅馬帝國。是那種隻有一人站於峰頂的絕對尊榮,是一個一呼百應的未來。年已三十多歲,尚且功業未成、不曾名動天下,叫他情何以堪?因此,愷撒最終“辭職”,離開了西班牙。

返回羅馬後,愷撒被委任為“阿庇亞大道管理人”,負責維護這條連接羅馬和布林迪西的通衢大道。稍後,他又自薦就任次年的新市政官,並且成功當選。

那時的市政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主要負責城市的公共設施(特別是神廟)建設和維護,管理市場和其他羅馬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的事務。不過,這個差事還真不好辦。因為市政官也需要負責組織最受羅馬人歡迎的競技項目之一大賽馬場的活動組織。辦得好,自然會爭取到更多的民意支持與上層關注;辦得不好,後果就不言而喻了。但這項活動的經費非常有限,怎麼能讓所有人滿意,可是絕對考察市政官的大問題。如果市政官想要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就必須為整個羅馬城奉獻一場盛大的競技活動,而這就意味著市政官必須自己掏腰包。

可以說,愷撒是煞費苦心。最後,他成功了,也破產了。一個嚴重負債的政客,想在政壇上混下去,可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愷撒最終咬著牙堅持了下來。他競選祭司長成功了,並且成了大法官。那年,愷撒39歲,他已經有了相當的權勢。

公元前60年,愷撒被森圖利亞大會選舉為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並與有聲望的龐培和有錢的克拉蘇結成聯盟,以使“這個國家的任何一項措施都不得違反他們三人之一的意願”,史稱“前三頭同盟”。為了鞏固這一政治聯盟,50歲的龐培還娶了愷撒年僅14歲的獨女尤莉婭。

三人結盟後,勢力大增,愷撒大權獨攬。

在完成執政官任期之後,愷撒被授予作為總督管理山北高盧(今法國南部)和伊利裏亞(今巴爾幹半島亞得裏亞海沿岸地區)五年(前58年至前53年)的權力。野心勃勃的愷撒怎會滿足於此?於是,剛一到任,他便發動了高盧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