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盧,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意大利。9年間,愷撒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約相當於今天的法國),並把這個以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塞文山、萊茵河和羅納河為界,周長超過3000英裏的地區(除了部分同盟者的城市),統統變成了一個行省(高盧行省),後者還被規定每年向他上繳大量的錢財。據說,愷撒曾經屠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將吏都發了大財,使他能在羅馬大肆行賄,甚至一直賄賂到要人們的寵奴身上。他還在平民中舉辦各種演出,發放大宗金錢,並在意大利許多城鎮興建大量工程,既討好了包主的人,也討好了因此獲得工作機會的平民。這樣一來,他在意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他兩人,特別是他借高盧作為練兵場所,訓練起一支當時共和國最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且是一支隻知有愷撒、不知有國家的部隊。
高盧戰爭獲得的巨大聲望,讓人在羅馬的龐培感到不安。再加上公元前53年,東征帕提亞的克拉蘇戰敗身亡,三頭政治不穩,元老院順勢拉攏龐培。公元前49年,元老院向愷撒發出召還命令,命令愷撒回羅馬,愷撒回信表示希望延長高盧總督任期,元老院不但拒絕,還發出元老院最終勸告,表示愷撒如果不立刻回羅馬,將宣布愷撒為國敵。
羽翼已成的愷撒豈會甘受如此的“欺辱”?於是,他帶領著軍隊穿越國境線渡過盧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意大利。羅馬法律規定,任何指揮官皆不可帶著軍隊渡過盧比孔河,否則就是背叛羅馬。可愷撒知道“渡河之後,將是人世間的悲劇;不渡河,則是我自身的毀滅。”此舉讓龐培以及元老院共和派議員們措手不及,他們沒想到愷撒竟如此大膽!因此,隻能倉皇逃出羅馬,渡海進入希臘。愷撒兵不血刃地進入羅馬城,要求剩餘的元老院議員選舉他為獨裁官。之後,愷撒又征討西班牙、希臘,並在公元前48年的法爾薩拉斯會戰中徹底擊敗龐培,重新統一全國。
就在這一年,愷撒追擊龐培到埃及時,遇上了克婁奧佩特拉。美豔的女王趁夜潛入亞曆山大裏亞,以毛毯裹身,讓人抬到了愷撒房門前。這個性感、大膽、美麗而又富有勇氣的女人,就這樣走進了愷撒的生命。在愷撒的支持下,與克婁奧佩特拉爭奪王位的托勒密十三世,在與愷撒的亞曆山大戰役中失敗,溺死於尼羅河。克婁奧佩特拉成了埃及實際的統治者。而在名義上則按照埃及的傳統,與另一異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結婚,共同統治埃及。克婁奧佩特拉還為愷撒生下了一個兒子。
公元前46年,愷撒回羅馬之後,再次召集軍隊,攻打逃至北非與努米底亞王猶巴結成同盟的龐培餘黨,在塔爾索斯會戰中獲得完全勝利。之後,愷撒回到羅馬,進行了長達十天的凱旋式。
公元前44年,愷撒宣布成為終生獨裁官。元老院、公民大會和各種職官形式上雖然保存,但實際上一切聽命於愷撒。他的出身被神化,成為羅馬至高無上的主宰者。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卻已經擁有許多尊貴的稱號:“終身保民官”、“祖國之父”等。法律規定他坐在黃金象牙寶座上處理公務,他的畫像同天神放在一起。此時,愷撒已經成為羅馬絕對的第一人。這讓共和派議員們極為不安,他們非常害怕愷撒稱王。特別是遠征帕提亞之前的占卜中,占卜師曾說“隻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亞”,結果愷撒果然勝利了!為了防止愷撒稱王的可怕預感變成現實,他們決定謀殺愷撒。
這幫人大約有60多個,為首的是該尤斯?卡西烏斯、馬可斯?布魯圖斯、德基摩斯?布魯圖斯。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舉行會議,號稱要給愷撒看一份陳情書,這份陳情書當然是假的!愷撒的妻子曾夢到他在去元老院後就不回來,他的一個朋友也提醒他今天會發生一件壞事,勸他不要去元老院,就算去也要帶衛隊一起去,但是他仍然拒絕帶衛隊。他說:“要衛隊來保護,那是膽小鬼幹的事。”愷撒單身一人來到會議廳,坐到黃金寶座上。行刺者都身藏短劍,像朋友一樣圍在他身邊。其中一個人跑到他麵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事相求。這是動手的暗號。眾人一擁而上,用短劍刺向愷撒。愷撒沒帶任何武器,他奮力奪下紫袍,進行反抗。可最終因寡不敵眾,被刺死。據說他看到行刺者中有自己信任的馬可斯?布魯圖斯時,說了一句:“我的孩子,也有你嗎?”
陰謀刺殺他的人中,幾乎沒有活過3年的。所有人都被判有罪,並以不同方式死於非命:一部分人死於海難,一部分人死於屋大維和其他愷撒部將隨後發動的戰爭,有些用刺殺愷撒的同一把匕首自殺。愷撒被殺死以後,布魯圖斯說:“我愛愷撒,但我更愛羅馬!”可是,羅馬人並沒有為此感到高興。他們看到的,隻是一個像神祇一樣的英雄被陰謀者殺死。
一代英雄的末路,竟如此悲涼!據說在出席元老會的前一天,愷撒和他的騎兵長雷必達一起用餐時,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怎樣一種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最後,愷撒說,他願意突然而死。沒想到,第二天他的預言就應驗了。他帶著一身的傷痕與背叛,倒在了龐培的塑像下,倒在了他熱愛的羅馬帝國的土地上。時年58歲。
查理大帝
無疑,這位國王是法蘭克人的驕傲。他的一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讚美、攻擊和猜測。他是一位偉大的君主,他是一位不肯把女兒嫁出去的父親,他一度讓人對歐洲複興充滿希望。他就是查理大帝。
公元742年,查理出生在法蘭克王國埃斯塔勒市一個貴族家庭。祖父查理?馬特是墨洛溫王朝大權實握的宮相,以打敗阿拉伯人的進攻和進行采邑改革而聞名遐邇。查理的父親“矮子丕平”原為法蘭克王國大臣,在教皇的支持下,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君,取而代之,創造了加洛林王朝。查理從小就經常跟在父親身邊,參與政事,得到極好的鍛煉,顯示出了軍事上的才幹。查理生得儀表堂堂,跟父親不同,他身材頎長、體格強壯,擅長騎術、打獵和遊泳。
公元768年,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任君主——矮子丕平因水腫病死於巴黎。遵照遺囑,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了國土。三年後,卡洛曼不幸去世,查理合並了他的全部國土,成為統一的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王。
查理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一生與教皇關係密切,還把基督教推廣到了所有征服的土地上。在他執政的46年間,勵精圖治,使法蘭克王國達到了鼎盛。
公元774年,羅馬教皇向查理求援。查理橫過阿爾卑斯山到意大利,借機攻占了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德王國,自兼倫巴德國王。並進軍羅馬,控製了意大利半島大部分地區。之後,查理又繼續征戰,經過多次戰爭,征服了薩克森和其他中歐地區。公元778~801年,與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多次交戰,奪得了埃布羅河以北的土地,並在半島北部建立了西班牙邊防區。公元788年合並巴伐利亞,公元796年打敗遊牧部落阿瓦爾人,占領多瑙河下遊。查理曾抵禦諾曼人的入侵,控製弗裏西亞和布列塔尼,並進攻易北河地區的斯拉夫人部落,迫其臣服。
查理在位的46年間,先後發動了50多次戰爭,使法蘭克王國成為控製西歐大部分地區的大帝國,疆域西臨大西洋,東至易北河及波希米亞,北達北海,南抵埃布羅河及意大利中部,囊括了現今的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領土。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格外熱鬧和歡騰。因為就在這一天,英勇的查理國王被利奧三世教皇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加冕並塗聖油,稱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查理國王成了查理大帝。法蘭克王國遂成為查理曼帝國。從此,查理不再單純是日耳曼蠻族國家的國王,而是日耳曼和羅馬的皇帝,並且是上帝認定的羅馬皇帝的合法繼承人;查理曼的使命也不再單純是管理日耳曼國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務在內的整個西歐基督教世界。
我們看到,戰功赫赫的查理大帝,不僅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行政、司法、教育、軍事製度,以及經濟生產管理等方麵都有傑出的建樹。
查理稱帝後,為了鞏固統治,極力強化中央集權。他任用貴族和主教進行統治,同時,推行采邑分封製度。帝國境內的所有官員和主教,一般都要從皇帝那裏領受采邑即封土,成為皇帝的封臣,同時,作為接受采邑的條件,他們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帝國的中央政權除由皇帝親信組成的樞密會議外,還有貴族大會,每年召開一至二次貴族大會,討論重大決策。為了管理地主,中央經常派遣巡按使監督地方。地方設若幹伯爵區,皇帝任命伯爵或主教進行統治,伯爵擁有行政、司法、稅收和軍事等大權。以國王為首的伯爵、主教等為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構成了一係列的封建等級製度,為後來西歐封建社會所承襲。後來,這些伯爵和主教逐漸成為地方割據勢力。
查理和封建主都以領地內的莊園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他發布《莊園敕令》,詳細規定莊園的組織和生產管理。國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貴族都有許多莊園分布在全國各地。在莊園裏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大都是農奴或依附農民。莊園的土地一般分為兩部分:最好的土地為領主的自營地,另一部分是農民的份地。領主自營地由服役的農民耕作,每周通常服役2~3天,最多4天,收獲全部歸領主所有。服役農民除為領主無償耕作外,還要負擔砍柴、築路、修宅、運輸等各種雜役。此外,農民還必須向領主交納各種實物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費用。
查理興辦學校,並在宮中成立學院,聘請知名學者講學。他還從中等人家和低微門第人家中挑選子弟,與富貴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貧窮,學習優異的青年教士為主教。
查理命人搜集和抄寫古代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手稿,為後代保留了許多古典作家的著作。抄寫的文字是用所謂加洛林小草書體,這是一種清秀優美的拉丁字母,後來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查理曼還邀請歐洲最好的建築師、雕刻家和畫家,為帝國修建修道院和教堂。
因為查理大帝統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後來的曆史學家又把查理在位時的文化成就稱為“加洛林文藝複興”。這時期的文化成就,對在當時處於粗野、愚昧和混亂狀況下的歐洲,是非常重要的。
公元814年冬天,西歐的天氣格外寒冷。查理大帝堅持要外出打獵,大臣們幾經勸阻也無濟於事。結果在打獵時感染風寒,發起了高燒,肺部和胸膜發炎。1月28日,威震歐洲的查理曼逝世,時年72歲。
查理死後不久,帝國就出現了分裂。公元843年,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帝國一分為三。帝國的西部成為日後的法國,東部成為後來的德國,而中間的部分就被東、西兩邊互相爭奪,成了以後的意大利。法蘭克人的語言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帝國分裂後,來自斯堪的那維亞的維京人入侵,擾亂北歐達兩個世紀之久。
“上帝之鞭”阿提拉
他是古代歐亞大陸匈奴人最偉大的領袖和皇帝,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多次率領大軍入侵東羅馬帝國及西羅馬帝國,並對之構成極大的打擊;他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他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襲擊意大利,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拉文納,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這位一度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皇帝,據傳是匈奴人的後裔。在曆史上,匈奴是一個神秘而又可怕的民族,他們從來都讓曆代的皇帝們頭疼不已。這個民族具有強悍的作戰力和可怕的執著,打了再站起來,輸了再贏回來,永遠不會平靜和滿足。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匈奴的“克星”出現了,匈奴被打得似乎沒了喘息之地。此後的幾百年,匈奴在曆史上消失了。據說其中一支“流落”到了歐洲,就是阿提拉的先人。
匈奴人徹底震撼整個歐洲的崛起,是在阿提拉登基成為匈奴王之後。
公元433年,阿提拉27歲,他與兄弟布來達一同從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匈奴帝國的王位。三年後,阿提拉謀殺了布來達,獨掌匈奴帝國大權。這位野心勃勃的帝王,具有超強的侵略性,而且才智超群。匈奴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具有令歐洲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沒有一支軍隊可以戰勝他,他總是帶著戰利品滿載而歸。他不是一味求金的莽夫,他對當時最為發達的羅馬文明耳熟能詳,並運用這些知識,一次次擊潰羅馬人的心理防線。
據說,阿提拉曾自稱擁有戰神之劍,所以他的部下晉見時,如若正麵直視他則必須同時後退,否則自己的眼睛會被戰神之劍燒壞。阿提拉在生活上崇尚簡樸,卻能容忍部下的奢侈。他的臣民都對他非常懼怕,凡見到他必向他歡呼以示敬畏。在西方曆史傳說中,阿提拉殘暴凶狠、極端邪惡,連嬰兒被他看見都會死去。傳說未必真實,這恐怕是西方人被打怕之後帶點不甘的發泄吧。
但是,英勇的阿提拉大帝的相貌,也確實令人不敢恭維。據記載,他身材矮胖,雙肩很寬,短粗的脖子上長著一個碩大的頭顱,有粗硬的黑發和稀疏的胡須,鼻子扁平,一雙黑眼睛銳利而陰鷙。盡管經過了多次的遷徙,匈奴人並沒有因為與其他民族通婚而失去原來的體征。
阿提拉當政時期,匈奴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定居的民族,不再是原來的遊牧民族。大匈牙利平原沒有足夠的空間供匈奴人放牧馬群。所以,阿提拉不得不發展步兵團來彌補規模遠不如祖先的騎兵力量。他的軍事力量極為龐大,能夠實施包圍和攻城等大型軍事行動,而其他的蠻族軍隊則望塵莫及。
阿提拉稱王兩年後,就逼迫東羅馬交納更多的供奉。公元447年,阿提拉率軍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狄奧多修斯二世乞降。阿提拉不僅得到了東羅馬往年欠交的貢金,還得到了一個新的價值2100鎊黃金的年貢,同時被贈予多瑙河以南麵積可觀的領土。這次戰役,使東羅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史書記載說,匈奴人所過之處,“殺戮無數,血流成河。他們搶劫教堂和修院,遍殺修士與修女……他們徹底摧毀了色雷斯,使其不可能再恢複過去的舊貌了”。獲得了對東羅馬的狂勝後,阿提拉放過了臣服的東羅馬,把視線轉向了西羅馬。
那時,西羅馬帝國因為與日耳曼民族的數十年的戰爭,實力大大減弱,而日耳曼人卻在崛起。在匈奴帝國最為強大的情況下,羅馬人與日耳曼人都想拉攏匈奴人以製服對方。而阿提拉則穩坐釣魚台,巧妙周旋。對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不過是一個前奏,徹底占領高盧地區才是目標。隨後的幾年裏,阿提拉做了充分的準備,並獲得了足夠的理由。高盧地區主要包括內高盧和外高盧兩部分。前者指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區,公元前3世紀始就已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後者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一部分。
爭奪高盧的決定性戰役發生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史稱“沙隆之戰”。這是中古歐洲史上一場著名的戰爭,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一。雙方投入兵員之多、傷亡之慘重,在那個時代是空前的。
引發“沙隆之戰”的,是一樁婚姻。
公元449年,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莉婭與宮廷侍衛的私情被發現,受到其母幹涉。那宮廷侍衛被處死,而霍諾莉婭則被送到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囚禁。這位公主顯然不願意這樣度過自己的餘生,而且也對心上人的慘死懷恨不已。情急之下,她派人給西哥特王西奧多裏克送了一封信,稱若能被解救則寧願將自己許配給對方為妻。而充滿戲劇性的是,霍諾莉婭同時也給阿提拉送去了一枚戒指和一個口信,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西奧多裏克以此為由,直殺入東羅馬,大肆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得到東羅馬巨額的“勞軍費”後才退兵。
西哥特人走了,阿提拉的威脅還在。東羅馬皇帝令人買通阿提拉身邊的侍衛,想用行刺解決對手。但這個陰謀被阿提拉挫敗了。東羅馬皇帝再次屈辱地向匈奴人交納大量的黃金,想躲過浩劫。
阿提拉並未罷休,他要求霍諾莉婭的哥哥把包括高盧在內的一半西羅馬割讓給他作為嫁妝。他率領數十萬大軍越過萊茵河,宣稱要履行婚約,迎娶霍諾莉婭。匈奴大軍越過萊茵河以後,迅速占領了美茨(在今德國境內),緊接著,包括萊姆斯、美茵茲、斯特拉斯堡、科隆、沃姆斯和特裏爾在內的一係列歐洲大城市都遭到了搶劫和焚毀。掃清了萊茵河流域的障礙之後,阿提拉率領他的士兵們包圍了奧爾良。
匈奴人猛烈的攻勢不僅使西羅馬危在旦夕,而且更直接地威脅著那些剛剛建立起來的日耳曼國家的安全。羅馬大將阿埃丘斯受命組織了一支同樣強大的聯軍迎擊阿提拉。
阿提拉得知西羅馬聯軍逼近奧爾良後,立刻撤圍北去,同時命令在高盧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隊向香檳平原集結。阿埃丘斯率領大軍尾隨而來,兩軍在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擺開決戰的陣勢。
公元451年9月20日,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聯軍在沙隆展開決戰。雙方在這次會戰中投入的兵力超過100萬。匈奴聯軍首先發動進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護下,匈奴精騎風馳電掣般衝向西羅馬聯軍的中央,以楔形深深插入。西羅馬軍團麵對如此猛烈的攻勢,立即陷入一片混亂。但匈奴大軍沒有繼續直衝,而是開始向左旋轉,包抄西哥特軍隊。阿提拉對戰局洞若觀火,他知道西羅馬軍團抵擋不住匈奴人猛烈的攻擊,但聯軍中的西哥特人兵強馬壯,是個勁敵,如果能將其殲滅,就勝券在握。局勢沒有按照阿提拉的計劃發展,強悍的西哥特人抵擋住了匈奴大軍的攻擊,他們用毫不畏死的衝擊挽救了西羅馬聯軍。匈奴人被壓了回去,尤其匈奴左翼的東哥特人,因為抵擋不住西哥特鐵騎的衝擊率先敗逃。東哥特人的逃跑引起了連鎖反應,整個匈奴大軍迅速崩潰,被重整旗鼓的西羅馬聯軍殺了個人仰馬翻。沙隆會戰到此分出勝負。戰鬥雖然隻持續了5個小時,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有16萬人喪生。
阿提拉被迫率領匈奴殘軍撤退。在歐洲大陸無往不利的匈奴人最終沒將羅馬納入自己的版圖。
公元453年的一天,匈奴王阿提拉與年輕漂亮的日耳曼少女伊爾迪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婚禮是在美酒與歡歌狂舞中度過的。當晚,醉醺醺的阿提拉帶著新娘入了洞房。次日清晨,人們卻惶恐地發現,可憐的新娘蜷縮在床角發抖,阿提拉在酩酊大醉中被自己的鼻血嗆死了。
在阿提拉的葬禮上,匈奴人割斷頭發,刺破臉頰,用鮮血悼念他們的國君。阿提拉的棺材分為三層:最外層是鐵,第二層是銀,最內層是金,以象征他的不朽功業。為了安葬自己偉大的王,匈奴人攔住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幹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使後世的盜墓者得不到線索。阿提拉的墳墓在何處,至今仍是個未解的謎。
阿提拉死前並未立下傳位於哪個兒子的遺囑。他的突然死亡所造成的巨大的權力真空,令他的兒子們和黨羽迅速陷入了內訌和爭奪。
公元454年,匈奴帝國內的東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起兵造反,阿提拉的兒子們無力對付這種局麵,帝國迅即瓦解了。從此以後,東哥特人定居在潘諾尼亞,匈奴人則定居在多瑙河下遊和俄羅斯南部地區,漸漸融合於其他民族。他們後來信仰了基督教,學會了農業,並作為一股勢力又繼續存在了幾百年。7世紀時,東羅馬皇帝還招募過匈奴士兵同波斯人打仗。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傭軍攻占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封建時代開始。
作為一個征服者,阿提拉是強大甚至偉大的,他甚至掩蓋了匈奴帝國的光芒。否則驕傲的日耳曼人、拉丁人、匈牙利人、冰島人,不會對他“念念不忘”,甚至把他寫進史詩裏,永久地傳唱下去。更有意思的是,直到今日,都有人在為能擁有他的血統而爭論不休。
拿破侖大帝
他是法國人民的驕傲,他讓法蘭西一度成為威名赫赫的強國,這位從科西嘉島走出的小個子男人,躍馬揚威,鐵骨錚錚地給世人留下了一個振聾發聵的誓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