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創新管理 6.創新需要實踐的考驗(1 / 2)

第8章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創新管理 6.創新需要實踐的考驗

【德魯克箴言】

如果把創新的目標定位在掀起產業革命,大都不會成功。創新最好從小規模開始著手,隻需要少量的資金、人員及狹小的市場。

提到創新,管理者也許首先會想到各種有創意的“點子”。事實上,很多管理者都鼓勵自己的員工有“聰明的點子”。在很多人看來,創新就是“心血來潮或者是靈光乍現”的產物,是靈機一動。 但真的是這樣嗎?

德魯克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這樣寫道:

“創新——本書的~個主題——是可組織、係統化的、理性的工作。”

同時,他給出了一個關於創新的明確概念:“創新可以被定義為一項賦予人力和物質資源以更新和更強創造財富的能力的任務。”

德魯克認為創新是可以有計劃、被組織的理性工作,它並不依靠於虛無縹緲的“靈感”。

德魯克說:“成功的企業家不會坐等‘繆斯的垂青’,賜予他們一個‘好主意’,而是努力實幹。總而言之,他們並不求驚天動地,比如希望他們的創新將掀起一場產業革命,或者建立一個‘億萬資產的企業’,或一夜之間成為巨富。

有這種大而空、急於求成想法的企業家注定要失敗,大多數都會走錯路、幹錯事。一個看似偉大的創新結果可能除了技術精湛外什麼也不是;而一個中度智慧的創新,如麥當勞,反而可能演變成驚人且獲利頗豐的事業。”

我們看到很多寫給管理者的書籍上,所描述的大部分新企業都是建立在“聰明的點子”之上的:拉鏈、圓珠筆、噴霧器、易拉罐等等都是聰明點子的產物。

但是德魯克告訴我們:“‘聰明的點子’是風險最大,成功機率最小的創新機遇源泉。這種創新中隻有不到1%的專利可以獲得足夠多的錢補回開發成本和專利費用。”

他舉例說:“曆史記錄的最偉大的創造天才首推達?芬奇。他的筆記本的每一頁上都有一個驚人的主意——潛水艇或直升飛機或自動鑄排機。但這些都沒有轉化為帶有曆年時期的技術和材料的創新。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和經濟中它們都不會被人們接受。”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但實際上他不是蒸汽機的真正發明者:翻開科技史,你會發現,1712年紐科門製造了第一台蒸汽機,英國一個煤礦曾利用它來抽水。

但是燃燒發動機的真正“發明者”既不是紐科門,也不是瓦特,而是英裔愛爾蘭化學家玻意耳,他發明這種發動機純屬“靈光乍現”。隻是玻意耳的發明沒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為他利用火藥的爆炸來推動活塞,這種方法會把汽缸弄髒,每一個衝程都要把汽缸取出來清洗一次。玻意爾的想法首先啟發了他的助手帕潘,然後是紐科門,最後是瓦特開發出了可行的蒸汽機。

而在瓦特之後,“蒸汽機”這個劃時代的創新,才真正被應用於大工業的生產,也直到這個時候,“蒸汽機”這項“發明”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天才玻意爾所擁有的隻是聰明的點子,它並不屬於科技或發明。這些“點子”隻有在“發現”它的人充分掌握知識和技能,在係統的組織和計劃下,使之能夠擁有使用價值,才能夠稱得上是“創新”。

德魯克說:“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理論和實踐中,聰明點子的創新是附屬的。但是,它必須受到人們的賞識和回報。它代表著社會需要的品質:積極性、雄心和靈性。”

但我們必須明白創新和“點子”的差別。“點子”僅僅是一種帶有創意的想法,它如果想成為有價值的“創新”就必須接受實踐的考驗。

王永慶早年因為家裏條件不好讀不起書,隻好去做買賣,16歲他就從老家到嘉義開了一

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經有近30家米店,競爭非常激烈。

當時僅僅隻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麵。

他的米店開業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有什麼知名度了,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優勢。在

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米店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為了打開銷路,王永慶隻能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可是,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

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

那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覺得要想在市場上立足,必須有一些別人沒有的優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