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均瑤集團利用“人脈”優勢與武航開始親密接觸,探索進一步擴大合作的可行性。這一努力一直到2001年,國內航空業重組已是風起雲湧,虧損嚴重的武航也進入了整合期。均瑤集團的機會終於來到了。武航地處華中腹地,盤踞通衢重鎮,航空市場年吞吐量達近300萬人次,因此武航一直是眾多航空公司拉攏的對象,其中呼聲最高的當屬一直希望將武航劃人其湖北公司版圖的南方航空公司。如果此舉成功,南航將占有湖北航空市場80%的份額。與此同時,海南航空公司、中信泰富等也頻頻與武航接觸。
為了搶占先機,憑借多年與武航在包機交往中所建立的信賴關係,天龍公司於2001年將第一筆4500萬元現金先期注入武航。但此時武航的重組一波三折。對於王氏兄弟而言,一旦武航重組失敗,先期投入的4500萬元極有可能付諸東流!王均金為此飛往武漢交涉不下50次,力挽危局。
2002年3月8日,國家民航總局終於批準,由東方航空、武航、新成立於上海的均瑤集團和武漢高科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一家航空運輸企業,注冊資本暫定為7億元人民幣,東航武漢有限公司為獨立法人。該公司自同年3月20日開始組建。
對於王均瑤和王均金這對從小在溫州漁村長大的兄弟而言, 2002年8月18日這個精心選擇的簽約的日子令他們刻骨銘心,終生難忘。正是在這一天,作為溫州商人,他們的航空夢終成現實。對於中國民航來說,這一天的意義也非同凡響,它標誌著中國民航的改革重組在資本結構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新成立的中國東方航空武漢有限責任公司中,民營資本首次以人股方式占據了一席之地,均瑤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參股航空公司的民營企業。東航武漢公司由東航、武航、上海均瑤集團和武漢高科集團合資組建,四方的出資比例為:東航和武航各占40%,均瑤集團占18%,武漢高科占2%。
這一合作對於均瑤集團來說自然是個前所未有的大動作,作為國家直屬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和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首次合作,也給國內的同類合作提供了借鑒,開了一個好頭。然而均瑤集團入股武航,在外界看來卻多半是個偶然事件,這是因為在眾多的民營企業裏,均瑤集團還名不見經傳,實力也遠有限。熟悉均瑤集團的人大多知道“均瑤牛奶”,但不了解均瑤的航空淵源。而實際上,經過10多年的發展,均瑤集團已經由當年一個孱弱的小企業,跨上了新的台階,它的崛起在偶然之中有必然的因素。而今它已發展到以航空、牛奶、地產、酒店、汽車銷售等為主的企業集團,總資產達11.6億元,已經有了大展宏圖的條件。
與此同時,國內民航業的重組和發展也為均瑤集團的介入創造了時機。2003年2月初,民航總局宣布國內民營企業投資民航業的限製進一步放寬,民營資本可以全麵介入航空公司,其持股比例不再受限。均瑤集團現已獲得民航總局批準,斥資6億元,全資買下了擁有18條國內航線的支線機場——宜昌機場,又成為首家進入機場行業的國內民營企業。
成功的管理者常常是那些能夠從“無”中看出“有”來的人,管理者需要有一雙能夠捕捉信息的眼睛。企業成功離不開管理者的獨特慧眼。聰明的管理者並不等於說是高智商,他們隻不過是眼光敏銳頭腦機靈,善於觀察分析商業中的資訊,然後加以利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