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創新管理 9.成功的管理者善於捕捉創新機會
【德魯克箴言】
創新的機會常常是妙手偶得。
德魯克認為,創新的機會未必出現在規劃人員的事務中,有時甚至是脫離正軌才得到的。但是管理者不得不麵對一個現實是:盡管創新的機會不時會出現,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變成成功創新的契機。
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便是善於讓資源“無”中生有的一個人。1991年臨近春節的一天,回家過年的王均瑤和同在湖南做生意的夥伴搭上一輛大夥兒包租的大巴車,在長達1200公裏的湘浙公路上顛簸了10多個小時,風塵仆仆地往溫州趕。倦怠中的王均瑤深感時光難熬,脫口而出:“坐汽車真是太慢了!”旁邊一位溫州同鄉卻挖苦他,說:“飛機快,你坐飛機回去好了!”多虧了這位同鄉的一句話,說者無意,聽者留心,當下一個天大的念頭一下子從王均瑤的腦袋中蹦了出來:汽車能包,包一包飛機又如何?
溫州早有機場,但溫州與長沙間尚未通航。當時在湖南經商的溫州人已相當多,兩地間的往來十分頻繁,交通工具卻僅限於火車和汽車。這種落後的交通狀況,顯然不能滿足兩地間迅速增長的貿易往來的需求。王均瑤意識到,隻要掌握充分的客源,保證每次航班有足夠的乘坐率,包機就一定有錢賺。
王均瑤和王均金兩兄弟以印製粘貼材料起家,在溫州家庭、家族企業中已有一定經濟實力。他們靠著為亞運會做旗杆、徽標、不幹膠等項業務積累了較為厚實的資力。經過反複思索、論證後,其弟王均瑤大膽提出了包機生意,王均金大力支持。這樣,剛過罷春節,兄弟二人便說幹就幹,王均瑤不失時機地趕回長沙,邁進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門。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純屬試探性質的冒險卻歪打正著。
當時全國航空業整體麵臨虧損,直屬湖南省航空局的長沙航空公司也因體製和經營管理不善而陷入長期虧損,管理和營銷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每開辟一條新航線都要冒極大的風險。因此,王均瑤做出的讓航空公司絕對盈利、自己承擔一切風險的承諾很有誘惑力——對於航空公司而言,當然是想著怎樣才能做到飛機有人坐,機票有人買,飛行一個班次有利潤可掙,而今有人包租承擔風險,當然是好事。一番沒頗費多少周折的談判過後,王均瑤終於和航空管理部門達成協議:,他主要負責包機航線的客源提供,航空公司向他收取租機費用。總而言之,這一合作的基礎在於雙方分利,共同賺錢。包機的成功,使25歲的王均瑤一下子成為傳奇人物,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件為溫州農民作臉,為祖上增光,令人既驚且歎的事。
當年7月28日,長沙到溫州的航線開通,一架“安一24'’小型民航客機從長沙起飛,平穩降落於溫州機場。王均瑤由此獲得了“膽大包天”的聲譽,實實在在的開辟了新的商業機會。雖然剛開始,他們包租的還隻是小飛機,整個飛機37座,但飛行成本比較低,一趟下來才花18000元。王均瑤當時也隻是做做看,此時他想的隻是怎麼再賺點錢解決溫飽問題,也沒有想利用包飛機做大生意。
第一條航線開通後,兄弟倆嚐到了甜頭,積累了經驗,增強了信心,因而生意越做越膽大。幾年間,他們相繼包下全國50多個地方200多次的支線航班,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私人包機公司——溫州天龍包機有限公司。1996年,又開通了溫州至香港航線。
用包機的方式經營航空運輸業,王均瑤兄弟獲利頗豐,但在壟斷經營主導的航空業,民營資本還隻能遊走在政策的邊緣而無法進入主流。對這個行業了解越來越深入的天龍公司,迫切希望有更大的作為,在航空領域大展身手的想法這時才日益迫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