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智慧一:挺身特立,頑強不息 1.倔強之心,男兒本色(1 / 2)

曾國藩人生智慧一:挺身特立,頑強不息 1.倔強之心,男兒本色

一個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內心絕不能缺少一股倔強的精神,這一點很重要。沒有這種倔強的精神,人生就“挺立”不起來。說到這個“挺”字,它在曾國藩的人生哲學中極其重要,代表了曾國藩敢於突破自我的信心。一個人要想成功,沒有這種“挺立”的精神,那是絕對不行的。曾國藩說得好:“挺立特立,做第一等人物。”

曾國藩箴言:“挺”字當先,是做人的第一品性,擔當大事全在“明”、“強”這兩個字。所有的事沒有誌氣和剛強都是難以成功的。

過人的毅力和“倔強”之氣是曾國藩最突出的品格。他的“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他的“打脫牙、和血吞”,他的咬牙立誌、不甘失敗,他的曆盡千難萬苦而不改其誌,都是超出一般人的。

一個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內心絕不能缺少一股倔強的精神,這一點很重要。沒有這種倔強的精神,人生就“挺立”不起來。說到這個“挺”字,在曾國藩的人生哲學中極其重要,代表了他敢於突破自我的信心。一個人要想成功,沒有這種“挺立”的精神,那是絕對不行的。曾國藩說得好:“挺立特立,做第一等人物。”挺立就是倔強。

李秀成擊破江南大營後,因為八旗兵已不可用,曾國藩終於又有機會出山了。同時,曾國藩、胡林翼對清政府關於東南的人事布局做了一番揣測。胡林翼說:“江、浙為倉庚根本,京師性命所係,然使泛泛以尋常辦理軍務之人前往,則事權不屬,功必不成。近十日中,必有十餘人奏請滌帥往援。林翼之意,必得地方之符乃可去,非此則不可去也。設滌帥去後,秋冬之間,賊必有三四十萬大股並力西犯。”後來,曾國藩聽說忠王李秀成略定蘇常,驚呼:“蘇常失守,杭州亦岌岌可危,東南大局決裂如此,不知尚有何術可以挽回……現奉寄諭,飭國藩往援蘇、常,蓋不知蘇、常已失也。鄙意楚軍刻不能救援下遊,且當竭三省全力,禦賊匪秋間之大舉,如能於秋間兩路大捷,然後有餘力兼謀下遊,目前實有不逮。”同時他對自己的出路,也做了一番猜測。曾國藩、胡林翼迫切希望他們兩人中能有一人出任兩江總督,以擴大湘係地盤。

曾國藩總督兩江後,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長期受壓抑,現在總算熬出了頭,得到了清政府的信任與重用,全軍歡欣鼓舞,“或者數年抑塞之氣,至是將暢然大舒乎”。憂的是太平軍占有蘇南,天京與蘇、常聯成一片,聲勢重振,力量倍增,杭州、皖南岌岌可危,東南大局“糜爛”,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無異要他火中取栗。他在家書中也道出了他的這種複雜心情。在理學思想的指導下,“欲行仁義於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維護腐朽的封建統治,是他的絕對信條。他明知政治敗壞,民不聊生,“天下似無戡定之理”,卻無動於衷,仍然要一拚到底。

從出山的第一天起,曾國藩就立定了一個誌向:“一不要錢,二不怕死。”不要錢,就戒除了私心;不怕死,就斷絕了後路。能做到這兩點,一個人就會英氣勃發,氣吞山河,壯誌淩雲。

曾國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親江氏的影響很大。曾玉屏常對家人說的一句話,就是“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這句話對曾國藩影響很大,做了兩江總督之後,他還以祖父的這句話教育自己的弟弟,並認為“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他說:

“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需要有這兩個字貫注於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是從“倔強”兩個字中做出。我們兄弟受母親的性格的影響,好處也正在於倔強。

1863年,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說:

“強”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說“明強”二字斷不可少。隻是“強”字須“明”字做出,然後才會有始有終。如果全不明白,一味蠻橫,等到別人折之以道理,證之以後效,又重新俯首認輸,這就是前強而後弱,這就是京城所說的瞎鬧。擔當大事,全在於明、強這兩個字。所有的事,沒有誌氣和剛強都是無法成功的。即使是修身齊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難禁風浪”這四個字說得很好,我把它再送給你。自古以來,豪傑之士都以這四個字為大忌。我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無剛”四個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於世,一定要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的個性,就其發展來看,與其年齡的增長也大有關係。早年時期,曾國藩的舉止行為比較活潑,而且態度樂觀,但也不免有點輕浮。到了京城以後,學習宋明理學,他的言行舉止都規規矩矩,感情上雖然沉靜沒有變化,但理智異常豐富。統率軍隊之後,意誌變得堅強起來,態度沉著冷靜,雖然屢次遭到挫敗,但仍能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到了晚年,經曆了許多憂患挫折,對世上的事情,也看得很清楚,因而一舉一動都權衡利害,深思熟慮,即使因為過於謹慎小心而受人非議,也在所不惜。曾國藩的個性發展,都是靠勤奮、踏實、觀察、學習而實現的,因為他深知,一個人不在個性上“堅挺”,就無法與各種風險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