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智慧一:挺身特立,頑強不息 1.倔強之心,男兒本色(2 / 2)

曾國藩的倔強性格,在他最初帶兵的時候表現得最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來帶兵的,沒有地盤,沒有糧餉,事事仰給於人。偏偏曾國藩又是勇於任事之人,因而與地方官員勢同水火,屢屢發生衝突。加上初期與太平軍作戰屢戰屢敗,更使他的處境雪上加霜。然而在與官場政敵和太平天國的雙重搏鬥中,他卻養成了一種咬牙立誌、不肯認輸的脾氣。他自己將之稱之為“打脫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經說:

李申夫曾經說我與人慪氣從來不說出,而是特別能忍耐,一步步尋求自強之道,因而引用俗話說:好漢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這正是我咬牙立誌的訣竅。我曾經被京城中的權貴所唾罵,被長沙官場所唾罵,也經曆過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被打掉牙的時候多了,沒有一次不是連血一塊吞下去的。

又說:

我辦理湘軍水師,一敗於靖港,再敗於湖口,將士們都願意離開水師而做陸軍。但我咬緊牙關將局麵維持下來,而後終於有了重振的機會。安慶沒有合圍的時候,祁門大營十分危急,黃州的局勢也很危險,大家都建議我撤安慶之圍,以支援祁門、黃州,但我咬緊牙關不撤,終於打下了安慶。至於南京是一個方圓百裏的大城,易守難攻,我卻以孤軍將南京圍了起來,大家都說恐怕要蹈前麵清軍的覆轍了,然而咬著牙堅持下來,最後竟然立了大功。

從曾國藩的詩文也可以看出他意誌堅強,並非懦弱之輩。他的詩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壯語,雄奇之氣溢於筆端,堅強的性格躍然紙上。如他30多歲做官時作的一首詩: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二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我們還可以從寫字這樣的小事上,看出曾國藩的性格特點。他不喜歡纖弱陰柔的字,而喜歡強勁陽剛的字。他說:“杜陵言‘書貴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論。”字體硬而瘦,正是陽剛風格的一種表現,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字雖是小事,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些善於識才的人僅憑一個人的字,就可看出一個大概。

在軍事上,與太平天國作戰的初期,屢戰屢敗,多次瀕臨絕境,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是“屢敗屢戰”。他以其堅強的意誌,頑強的作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險灘,頑強地纏住對手不放,最後竟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毛澤東在早年也佩服曾國藩,說:“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之役而完美無缺。使今人易其位,其能如此乎?”曾國藩以一書生帶兵,取得輝煌的成就,其剛強的性格、堅強的意誌,起到很大作用。

什麼是“明”?就是要明於事,明於理,明於人,明於己。曾國藩曾經有過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

辦事要以明為第一要義。明有兩種,一種叫高明,一種叫精明。同一個地方,隻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遙遠,隻有登上城牆的人才覺得空曠,這就是高明。同一件東西,憑 估計不如用秤稱的準確,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準確,這就是精明。

以明為基礎的倔強,其實就是一種定見,是一種看清問題後堅持到底的決心。李鴻章曾經說曾國藩“過人之處,在於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搖。”曾國藩自己也常說,辦事“不要固執己見,也不要輕易聽從別人的言論。必須確實看清了利害所在,爾後再放棄自己的意見。”所以倔強的表現之一就是要有定見。

同時,倔強與謙退也不是矛盾的。曾國藩說: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則成不了大事,太剛了則會折斷。剛並不是指蠻橫,而是敢於進取;柔並不是指卑弱,而是虛心謙讓。

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同樣也需要倔強之氣,同樣是豪傑的作為。

曾國藩人生啟示錄: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幹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也到處可見;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著學而無用、學非所用的人;隻有毅力和決心,才能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