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智慧十四:有的放矢,處事有度 5.根基紮牢,局麵做大(1 / 2)

曾國藩人生智慧十四:有的放矢,處事有度 5.根基紮牢,局麵做大

曾國藩箴言:古時代英雄的事跡必定有基礎,都是先占據根據地,然後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曾國藩在晚年,偶爾也很得意地總結自己何以成功,說到湘軍,他毫不隱諱地說:湘軍之有戰鬥力,主要是由於“營官由統領挑選,哨弁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弁挑選,勇丁由什長挑選。譬之木焉,統領如根,由根而生幹、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是以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誼相孚,臨陣自能患難相顧”。在這裏,他的話隻講了一半,實際情況是,湘軍水陸師的營官、統領全部由他委派或批準,統領並不是根,真正的“根”是曾國藩,由根生幹、生枝、生葉,故糧餉雖出自公款,統領、營官等皆“若受其私惠”,所以他擁有湘軍的絕對指揮權,湘軍也僅會聽命於他的指揮。他在湘軍中的地位,絕非他人所能代替。曾國藩為了使湘軍變成“曾家軍”,於籌建湘軍時,大造他組織的湘軍是“義師”的輿論,在編立營部,委派營官、統領等時都作了精心安排。

曾國藩的《雜著》中有《居業》一條,意思說打江山創事業都要有基礎。他說:“古時代英雄的事跡必定有基礎;如漢高祖劉邦在關中,光武帝在河內,魏在袞州,唐在晉陽,都是先占據根據地,然後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曾國藩把建立基業歸納為兩個必要條件,即:規模宏大,言辭誠信。

他具體解釋說:

就像居室那樣宏大,那麼它占的宅地就廣闊,能夠庇護的人就多。誠信如果站得很穩固,結構就會很牢靠。《易》說:“寬大居之”,說的是宏大;“修辭立在誠字上,可以居為”,說的是誠信。大程子說:“道之浩浩,從那裏下手呢?隻有立下誠才有可以居住的場所。誠就是忠信,修省言辭,便是要立得這忠信。如果口不擇言,逢事就說,那麼忠信也就被埋沒動搖站不住了。”就是所說 “居業”,現在俗話說“興家立業”就是這個意思。子張說:“掌握的德不宏大,信的道不專一,還能叫有嗎?還能叫無嗎?”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宏大誠信,那麼我的知識浮泛動蕩,說我有不行,說我無也不行;這樣終身沒有可居之業,這就是程子所說的“立不住”了。

曾國藩幾乎從零開始,到一呼萬應,正是借助做場、做局而發生變化的。他多次談到“局”,鄙視那些在局外呐喊議論者,倡導挺膺負責,躬自入局,認為這樣,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曾國藩起家之初,手中無權無勢,所以跟從他的人並不多。從長沙臨行前,邀左宗棠參謀軍務,遭到拒絕。但左宗棠拒絕入幕後不久,即加入到駱秉章的幕府,令曾國藩很難堪。李鴻章初次來投,曾國藩也說:“少荃(李鴻章號)是翰林,了不起啊!誌大才高。我這裏呢,局麵還沒打開,恐怕他這樣的艨艟巨艦,不是我這裏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納的。他何不回京師謀個好差事呢?”表麵上是拒絕,實際上耽心水淺養不了大魚,李鴻章吃不了這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