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智慧十五:讀書不輟,精於養學 3.大本大源,學問之致(1 / 2)

曾國藩人生智慧十五:讀書不輟,精於養學 3.大本大源,學問之致

曾國藩箴言: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得大本大源,則心有定向而不致搖搖無著。

曾國藩的《筆記》中有《居業》一條,意思是說立誠就可以立業,也就是可以自立自強,對於“誠”字與“穩”字的關係,闡述無遺,尤其能夠看出治心與治兵的關係。他說:“古時代英雄的事跡必定有基礎。如漢高祖劉邦在關中,光武帝在河內,委在兗州,唐在晉陽,都是先占據根據地,然後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君子學習之道,必須有所說的基業,總體是規模宏大,言辭誠信是根本。就像居室那樣宏大,那麼它占的宅地就廣闊,能夠庇護的人就多。誠信如果站得很穩固,結構就會很牢靠。《易》說:‘寬大居之’,說的是宏大,修辭立在誠字上,可以居業,說的是誠信。大程子說:‘道之浩浩,從哪裏下手呢?隻有立下誠,才有可以居住的場所。誠就是忠信,修省言辭,便是要立得這忠信。如果口不擇言,逢事就說,那麼忠誠也就被埋沒動搖站不住了。’國藩我認為立得住,就是所說‘居業’;現在俗話說的‘興家立業’就是這個意思。子張說:‘掌握的德不宏大,信的道不專一,還能叫有嗎?還能叫無嗎?’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宏大誠信,那麼我的知識浮泛動蕩,說我有不行,說我無也不行,這樣終身沒有可據之業,這就是程子所說的‘立不住’了。”

曾國藩的學養乃天下公認。如果曾國藩躲在書齋中醉心程朱理學,他會成為一個理學大師。但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並非理學能挽救的。曾國藩學如其人,一生幾變,每一次“變”都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由理學到“經世學”,再到“洋務學”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廢誌無以成學,廢學無以成才。

曾國藩生平處世的成功,可以說是讀書的成功。他治學有方,通過讀書,走上了仕宦之途,廣交了益友,領會了行軍打仗之術,樹立、實踐了報效國家、明道經世的遠大誌向。

曾國藩為晚清江山嘔心瀝血,功成名就後仍然奮鬥不止。同時,軍旅生涯中,他又讀書不輟。

多年以來,轉徒無定的軍旅生涯,使曾國藩本來就不健壯的身體一天天垮了下來,尤其是常常不間斷地在燈下讀書,視力微弱,常患暈眩之症。剿撚失敗,勞而無功,被劾回任兩江總督之後,諸事棘手,心情沮喪,每天稍有空閑,就埋頭書中;晚上難以成寐,也隻有看書,精力消耗甚大,加上憂思過度,身體越來越差。

從他的日記中可以明顯看到,他自己也越來越感到精力日頹,暮齒衰邁,老將至矣。同時又苦時日不多,而要讀的書又很多,學術上更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從同治八年(1869年)開始,這種感覺一天也沒有停止。這年夏天,他總是感到疲憊不堪,又深以精力衰老,學問無成為恨。他白天要大量閱讀、處理文件,辦理政務,會客接見,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已使他精疲力盡。但讀書則無法放棄和拖延,這就隻有利用晚上的時間了。雖然疲困之極,常常思睡,但他又逼迫自己在讀書上不能間歇下來,不用揚鞭自奮蹄。在與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讀書則成為他惟一的精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