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妙 答
王元澤是個孩子,他不識獐也不識鹿,能這樣回答是很機智的,也可以說是對的,因鹿旁邊的當然是獐,獐旁邊的當然是鹿。可究竟哪個是鹿,哪個是獐,還是沒有答出來,從這點說,王元澤的回答是不準確的。
2.書呆子
老農和牧童說的都是一個米字。
3.奉 承
那個窮人說:“那時節,我已是富人,也用不著奉承你了。”
4.至理名言
阿凡提說:“要是有人對你說:箱子裏的細瓷器沒有摔碎,你可決不要相信啊!”
5.寄 信
那封信也投到信箱中去了,秘書也無法從信箱中取出。
6.剃 頭
阿凡提是用“要”這個詞的多義性來整大阿訇的。“眉毛要不要”中的“要”,有兩種意思:一是拿去的意思,一是留著的意思。阿訇說“要”,是留著的意思,而阿凡提卻故意把“要”解釋成阿句要眉毛的意思,於是把眉毛剃下來給了大阿訇。
下麵的“胡子要不要”也是這種情況:阿凡提就是這樣整了大阿訇,而大阿訇對阿凡提卻無可奈何。
7.誰的對
兩個人都可以說是對的,因“繞了鬆鼠畫了一條封閉線——圓周”可以說是繞了鬆鼠一圈。“沒有繞過鬆鼠的頭部、身體、尾部”,也可以說是沒有繞過鬆鼠一圈。可為什麼誰也說服不了誰昵?這是由於他們在行動前沒有預先訂立一個標準。如果訂立了一個明確的、唯一的標準,那就隻能有一個答案,而不可能有兩個答案了。
平常我們所說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常常是由於沒有統一的、唯一的標準造成的。
8.笑 話
這個爵士講的故事就是他的朋友才講過的那個故事,大家怎能不笑呢?
9.司 機
假定司機是個聾子.他怎麼會知道把人送到哪兒去呢?這位夫人付了車費以後,才明白司機並非聾子,因為司機把她送到了目的地。
10.一百元
三個學生最後用去的是二千七百元,招待員從中撈去二百元,二千七百元減去二百元,剩下二千五百元入了帳,這樣計算是對的。
而在前麵問題中卻把二千七百元加上二百元,計算成二千九百元,這樣計算是錯誤的,困此,也就不發生“一百元哪去了”的問題。
11.二毛
二毛看到眼淚滴到油裏沉了下去,想起油比水輕的道理,馬上給燈盞灌了水,油浮在上麵,夠著燈芯,燈就亮了起來。
12.巧斷案
縣官叫小賴皮把小孩和西瓜從堂前送到堂上來。小賴皮聽了很高興夕連忙奪了婦女手中的小孩又去抱西瓜。可是,他費了好大功夫也沒有把兩個西瓜抱起來。小賴皮抱孩子又抱西瓜抱不起來,那婦女當然更抱不起來。於是縣官把驚堂木一拍,就說,“小賴皮!你自己偷瓜還誣陷別人,該當何罪?”小賴皮隻好叩頭認罪。
13.繼承王位
兩個王子拚命地朝馬廄跑去,各自騎上對方的馬,飛快地朝潭邊奔去。如果誰先到那裏,那自已的馬就反而後到潭邊。
147.跨 河
文西不急不慢地說:“你是涉水過去,而不是跨過去。跨這個字,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是什麼意思,那條河有三十步寬,你跨得過去嗎?要是你這條河跨得過去,那連宮殿的屋頂也能跨過去了,你能做得到嗎?”
艾西的回答是對的,這個人把“涉”和“跨”混淆了,所以賭不過文西。
15.爭 絹
把兩人放走以後,太守就派人跟在後麵,察聽他們的反應。隻見一個人滿臉堆笑,興高采烈,稱頌太守的恩德;另一個直喊冤屈,罵聲不絕。跟的人立即把他們喊回來。一問,那個頌德的人隻得認罪。
16.孩子是誰的
鬆手的婦女是孩子的母親,因為她心疼孩子。
17.歪 理
在小明的說話中,運用了兩個推理。第一個推理是:
我是你的弟弟,
小明是你弟弟,
所以小明是我。
第二個推理是:
90分是及格,
70分是及格,
所以70分是90分。
第一個推理屬關係推理,是對的。因為:我=你的弟弟=小明=我。而笫二個推理是錯的,因為它們不是等於關係,而是屬於關係:90分屬於及格,70屬於分D及格,但70分不等於90分。
由此可以看出,小明的歪理在於想用一個正確的推理(第一個推理)來證明一個錯誤的推理(第二個推理)的正確,也即證明70分是90分。由於他采取了這種迷惑人的形式,使人一時
不易辨別。
18.追究事理
這個營丘人不從各種事物的實際出發,不顧它們的條件差別,隻抓住事物表麵上的一點相似,就到處亂套,使艾子大為惱火,結果當然要被痛罵了。
19.施孟之子
施氐、孟氏之子,同樣一個學文一個學武,可結果卻完全不同,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由於施氏二子找對了對象,孟氏二子找錯了對象所致。秦王主張武力,孟氏之子卻要勸他放棄武力,秦王怎能用他呢?衛侯主張苟且偷安,孟氏之子卻要勸衛侯用武力攻打別國,衛侯怎能用他呢?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不從實際出發,不研究對象的情況,隻憑主觀願望出發,那必然會失敗,不會成功。
20.選兒子
原來國王發的花籽是炒過的,而炒過的花籽是不會發芽開花的。別的孩子弄虛作假,這個孩子誠實,所以國王選他作兒子。
21.考媳婦
三五天回來:三五一十五,是十五天回來。七八天回來:七加八是十五,也是十五天回來。三媳婦當然是十五天回來。所以三人可以同去同回。
“紙包火”是燈籠;“紙包風”是紙扇;“紙包響”是爆竹。
22.放牛娃考秀才
四句討是:一笠一蓑一孤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客一主一席話,一輪明月一江秋。
23.做袍子
一件是前襟隻到膝蓋,後襟長到腳跟;另一件則是前襟長到腳尖,後襟短到膝彎。
24.毛 病
說五個蘋果的五字時,嘴巴應是閉著的,可這幅畫卻畫成了張口的,所以農人說畫有毛病。
25.考徒弟
師弟揀了幾個肥大的,揀了幾個瘦小的;揀了幾個熟好的,又揀了幾個沒熟好的,總共不過一把花生。他發現它們都有粉衣包著花牛仁,於是他就完全可以得出所有花生仁都有
粉衣包著的結論,其餘的可以不必剝了。
26.數星星
要證明艾蘇是胡說,這是很容易的。如果一個東西是無法數清的,那隻能用大概的數字來表示,不能用精確的數字來表示。現在艾蘇卻用精確的數字來表示不能精確統計的東西,所以他隻能是胡說,不能是別的。而帕雅召猛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就無法回答。
27.算命先生
王半仙事先根據性別、年齡、職業、特征、處境等各種情況,分門別類寫好了各式各樣、可左可右、模棱兩可的批書。有一個王半仙的同行一直坐在用板壁隔開的旁邊的屋裏。在放
書桌的地方,板壁上開了一條縫,正好與第三格抽屜相通。
當顧客報出生辰八字時,他就填上來人姓名和生辰八字,從壁縫中投入抽屜中,所以王半仙隻要一拉抽屜,就可抽出一張批書來。
28.請 客
劉大的毛病在於他說的話中有一些是多餘的話,而這些多餘的話卻使人產生誤會。如把這些多餘的、使人產生誤會的話去掉,那就沒有毛病了。
如劉大說的第一句話:“該來的又不來”中的“該來的”就是多餘的。請客吃飯,請的客人當然是“該來的”
第二句話:“不該走的又走了”中的“不該走的”是多餘的。請的客人,還沒有散席,當然是“不該走的”。
第三句話:“我又不是講他的。”也是多餘的。既不是講他的,何必講呢?正是這些多餘的話,使別人發生了誤會。所以,如果把這些多餘的話去掉,把使人產生誤會的話改一改,換上一些不是多餘又是明確的話,那麼,劉大說的三句話就沒有毛病了。劉大的三句話可依次改為:
“他又不來。”
“他又走了。”
“他也走了。”
這樣一改,別人不會產生誤會,不會生氣,更不會氣走了。
29.道 謝
“一頭毛驢實在沒法拉車上坡!”幫忙的誤會把他當第二頭毛驢了,所以生氣。
30.巧識盜賊
這個人拍摸鍾,他擔心摸了鍾鍾會響,所以不敢摸,這樣手上就沒有墨跡。這就是陳述古斷定他是偷盜張家的根據。說鍾“靈驗”,會“辨別”盜賊,這當然是不科學的。陳述古正是利用了人們的迷信思想,破了這個案。
31.老皇曆
油和皇曆是不同的東西,油攢聚下來有用,皇曆攢聚下來,到年底就沒用了,因它有時間性。可是,賣皇曆的妻子卻把它當作同樣的東西進行機械模仿,而沒有分辨它們本質的不同,從而鬧了笑話。機械模仿又叫機械類比,它的特點是隻重形式的比較,而忽視本質的區別。
32.過 橋
聰明人想的過橋辦法是:從東往西過橋,走了兩分半鍾即轉過臉來往東走。當看守者出來見到他時就命令他往回走,這樣就可以掉轉頭來過橋了。
33.算的靈
盧鴻祥說:“根據大姑娘的心理特點,如果沒找到對象,是絕不會在眾人麵前算這種命的。她能公開算這種命,不僅能肯定她有對象,而且還能肯定她對對象很滿意。你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裏大家都不知道她有男朋友,她能叫我算這樣的命嗎?盧鴻祥的一席話,說得姑娘們信服地點起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