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病 人
這個醫院對病人掛號是以年齡為標準來分類的。但劃分的標準比較籠統,對15歲的應歸入哪一類不夠明確,這樣就造成了兒科、內科互相扯皮的現象。準確的規定應該是:15歲及15歲以下,16歲以上。也可分為三類:14歲以下、15歲、16歲以上。這樣劃分就明確了。
35.丟東西
這個青年沒有丟掉自行車上的東西,他丟掉的是“道德”。
36.比力氣
當然是大象的力氣大。可大象為什麼回答不出來呢?這是由於螞蟻把“力氣大”這個概念偷換成“可以搬運大於我身體幾倍或十幾倍的東西”這個概念造成的。這就叫做偷換論題。
由於不知不覺中偷換了論題,大象不懂這個道理,所以答不上來了。
37.考 題
267和268是在同一頁上,是一頁的兩麵,中間是不能夾考題的。這個人敏銳地發現了這種情況,所以主考人給了五分。
38.賠 償
“公物”是個集體概念,又叫集合概念。集合概念的特點是不能用於其中的個體。如“圖書”是集合概念,不能用於圖書中的個體“書”,不能說“我借了一本圖書”。如“詞彙”是集合概念,不能用於其中的個體“詞”,不能說“今天我學會了三個詞彙”,而隻能說:“今天我學會了三個詞”。同樣,公物怎麼可以說有你一份呢?所以,中年男子講的話錯了。
39.巧撥時鍾
這個人為什麼撥得不錯?(1)他在離家前先把停了的鍾上好了發條,用它確定離家、到家之間所花的時間;(2)把這時間加到在鎮上看到的時間上;(3)除去在鎮上買東西的時
間,以及意單趟路程的時間,這樣撥的鍾點基本上不會錯了。
舉個例子說:(1)在家撥的鍾上的時間是9點;(2)離家、到家的時間為1小時,在鎮上看到的時間為10點,那10+1=11時;(3)除去在鎮上買東西的時間20分鍾及單趟路上的時間,即1小時去掉20分,再除以2,則應撥時間為10點20分。
40.華佗拜師
華佗取了根繩子,拴塊小石頭,隻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把桑葉采到了手裏。華佗又抓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兩側。羊鬥架早餓了,看見身邊的鮮草,忙搶著吃,就自然散開不鬥了。
41.問 路
“石”字露出頭即“右”字。老大爺告訴梁山伯應往右邊走。
42.釣 魚
“6”字去頭、“8”字去半、“9”字去尾,都是“0”。
43.過 卡
兄弟三人各自趕1~2隻羊,分別通過關卡,所以一隻羊也沒有損失。
44.狼不吃羊
阿凡提回答說:“那是死狼!”
45.數 草
第二天喇嘛來了就問:“昨天你鋤了多少草,數了沒有?”老媽獁就用她兒子教她的話反問喇嘛說:“您的牲口走了多少步,您數了沒有?”喇嘛無言可答了。
46.禮 物
那是一塊又黑又硬的大石頭,所有的佃戶送的也都是石頭。木老爺的客廳裏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石頭確實是長命百歲的東西哩!
47.知道不知道
阿凡提說:“那樣的話,知道的人就告訴不知道的人吧!”說完,阿凡提又走了。
48.考 婿
老頭說的三件事是片麵的、不正確的:仙鶴能鳴不是由於頸子長;鬆柏常青不是因為心中強;門口老槐樹上的疤很多,不全是車撞傷。但是女婿抓住形式上的相同點來反問,否定
老頭的結論,也是沒有說服力的。由於老頭缺乏科學知識,就被問得啞口無言了。
49.遺 產
箱子裏全是垃圾——碎瓦片、碎玻璃。兩個女兒一個子兒也沒有得到。
50.智者遇神童
那孩童說:“你平時又不用剪刀,哪裏會想到剪東西的事!”李調元也笑了,說:“那麼,你猜是誰對出來的?”那孩童說:“是你夫人對出來的!”李調元不得不承認這孩子聰明。
51.牧童求婚
不能。因為隻有讓王位或嫁女兒兩種選擇。除非他強詞奪理,如說“我女兒不嫁了”或“我不要你說謊話了”等,可這樣一來就要自已打自己嘴巴,受到老百姓的嘲笑。
52.酒鬼發誓
酒鬼錯在表麵上是發的戒酒誓,可實際上做的卻不是戒酒的事。他講兒子回來就戒酒,可他兒子卻是給他打酒去的;再從誓言的內容看,也都是好酒、親酒的。這樣,他不能不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成了人們的笑料。
53.母雞與麥子
毛拉一方麵承認燒過的母雞能夠下蛋,另一麵又不承認炒過的麥子能夠出苗。阿凡提正是利用毛拉這一矛盾把毛拉駁倒了。
54.老農猜謎
狗又稱作犬,黑狗即黑犬。這張畫是打一個“默”字。老農始終不說話,因此和尚說他猜中了。
55.當 家
白胡子老漢說:“救命保住一人,救火保住一家或全村。隻有國家富強,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而三兒子丟棄個人恩怨,先為國,後為家,這是最高的道德,所以這個家應由他當。”
56.打石磨
張主回答道:“要打好你的這盤磨,不是今年,也不是明年;不是這個月,也不是下個月;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不是上午,也不是下午,也不是晚上,到時候就給你打好了!”
57.橫 批
右聯缺“一”,左聯少“十”王先生按諧音寫了“缺衣少食”四個字。
58.哪天死
阿凡提說:“我要比陛下早死兩天。”皇帝害怕阿凡提死了兩天以後就要輪到他自已,所以把阿凡提放了,好讓自己也不死。
59.巧 言
看起來回答得很巧妙,實際上並不巧。巧有個條件必須準,準就是準確。如不準確,會產生歧義,那再巧也不能算巧。如“第一盤我不曾贏”,不一定表示“我輸了”。“第二盤他不曾輸”,也不一定表示“他贏了”。“第三盤我要和,他不肯”,也不一定表示“我輸了”或“他贏了”。因為象棋還有和局的第三種情況存在。這則“巧言”隻講了“輸”和“贏”這兩種情況,所以他雖巧可實不巧。
60.斷 鍋
包公故意將鐵鍋判與跛子,跛子高興之下,用一隻好手提住鍋口,低下腦袋一頂,鍋就被頂在頭上,洋洋自得地要走了。包公由此推知跛子不能偷鍋是假話。跛子原來是個慣偷。
61.智取縣印
到了第二天午夜,縣衙門的偏廂突然失火,烈焰騰空,全城震驚。黃知縣急忙下令所有屬員差役入衙門救火,黎民百姓在外取水,違者重處。此時,姓胡的當然也隻得匆匆趕來救火。
知縣一見,連忙喊住他,當著眾人麵吩咐:“現在這裏人多手亂,我要親自指揮救火。這裏有縣印一顆,你拿回去好生保管。隻要管好縣印,就算你救火有功。”說完,把印盒子遞給姓胡的,轉身指揮救火去了。
慌亂中,姓胡的接過縣印盒,一見上麵密封著,才知中計,可這時黃知縣巳不知去向,他隻好捧了空盒子回家。
一會兒火撲滅了。第二天,黃知縣升堂論功行賞。姓胡的捧著個印盒子呈了上來,黃知縣當眾打開,隻見一顆黃燦燦的縣印端端整整地放在印盒裏。姓胡的有苦說不出,開口不得。
黃知縣也隻裝做不知,照例賞賜了姓胡的獄吏。
從上麵可以看出,黃知縣所以能夠實現畢矮的計劃,機智地取回縣印,這是和他們選擇的時機有關係的。在正常情況下,保管縣印,有一定的嚴格的手續,不能草率從事。可是在特殊情況下,就不一定要求那麼嚴格。如在正常情況下,黃知縣把縣印交給胡獄吏保管,胡獄吏至少要驗收一下,看一看縣印在不在盒子裏。可在失火的特殊情況下,胡獄吏不可能、也沒有時間再查看縣印在不在盒子裏。正因如此,胡獄吏隻能啞巴吃黃連,乖乖地交出縣印了。
62.不講理
縣官耍了偷換概念的把戲。縣官要買金錠,老板要賣出金錠,在這一買賣過程中,金錠顯然是被雙方當作商品看待的。
因此,金錠隻能用貨幣來購買。可是這個縣官卻把金錠當作貨幣來支付了,這就把當作商品的金錠偷換成貨市的金錠了。這是一。其次,便宜一半價錢,不是白一半東西,縣官又把這兩個概念偷換了。這樣,他就不能不處於可笑的境地,作為笑料流傳到今天。
63.計 囊
阿凡提沒有回來。皇帝等到太陽下山了,才知已經上了當。
64.搬 家
在這個故事裏,帕雅召猛對艾西、艾蘇提的是“從我家的樓梯算起,在距離九站牛角號那麼遠的地方,你們才能住下”。
在這句話中“從我家的樓梯算起”是有漏洞的。大家知道封建國王的房子是很多的,“我家”是指近的房子呢?還是指遠的房子呢?是不明確的。而艾西、文蘇看出了這一點,在“我家”的前麵加了三個字“最遠的”,使原來不明確的東西明確了起來,而這和帕雅召猛的說法並不矛盾。由於這樣,帕雅召猛就無話可說了。 |
65.問 題
“究竟是你脫鞋還是我脫鞋?”——問的是年輕人背老人過河,還是老人背年輕人過河。
在山腳下說“糌粑不香”,這是說人沒有爬山,不累,所以不餓,吃起來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