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解決難題要有“韌性”走直線被擋回來的時候,你可以換個思路試一試 發怒往往會暴露你的弱點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因事情的不順心而發怒,有的時候還會怒氣衝天。
雖然發怒是一個人正常情緒的流露,但是如果經常發怒,不僅會給自己帶來身心上的疾病,而且會傷害到周圍的人,暴露自己的弱點。
一般說來,憤怒情緒的發展有幾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隻是臉部表情上的不愉快、氣惱或者低聲嘀咕;如果情緒激動的話,憤怒就會加劇,繼而渾身發顫、雙手抖動,甚至還會失去自控、大怒乃至暴怒,最後還會變成喪失理智的狂怒。
富蘭克林說得好,憤怒是“起於愚昧,終於悔恨”。怒氣的產生,正是來源於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解釋和評價,也跟一個人的性格也有一定的關係。麵對同樣的一件事情,有些人非常坦然,有些人卻氣得臉紅脖子粗。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任何事物都會在人的心底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應,當外界事物強烈地影響人的情感時,人的反應就會越來越強烈,最後達到極限,便會以發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發怒很容易壞事。古代兵書中就有激將法,設法讓對方發怒。暴跳如雷的怒者,很容易喪失理智而幹出蠢事。《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關羽、周瑜幾乎都是死在一個“怒”字上。當然,現實生活中因怒而壞事的例子,也並非少見。
假如,你是一位談判人員,那麼你就應該注意了,在這個時候,對方會做出很多令你感覺要發怒的事情,其本意就是故意激怒你,以此來觀察你的反應。你越壓抑自己,他們越會變本加厲,最後你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重,有可能自己把自己壓垮了,這時他們就有可乘之機提出苛刻條件,並迫使你同意了。
假如你是一個善於控製自己情緒的人,喜怒哀樂,從不表露在臉上,遇到突發事件,也能鎮定自若,即使是讓人難以接受的壞事情,也不會怒形於色,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的現象更不會在你身上表現出來。這方麵的修養,也往往讓你能從中受益很多,因為你在溫和有禮、不急不躁中保持了自己的風度。這樣,他們就知道你是一個很能看得開的人,很有智慧和氣度的人,所以這些智慧和氣度也是他們最難以攻克的。
所以,此時你所要做的就是,不論談判對手表現如何,溫和還是強硬,有禮還是粗俗,你都應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君子之風。如果你能夠了解到憤怒情緒是逐步發展的,就可以測定憤怒時的狀況,以便及時地把怒氣消滅在萌芽狀態,相反,越是升級就越難以控製。
人總有生氣發怒的時候,這種不滿情緒若堆積在心中,就會對自己的身心造成傷害,而反擊回去或發泄給別人更不是上策,所以我們應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避免發怒、生氣的情形出現。
對此,我們首先應訓練的就是讓自己在麵對任何事都要泰然處之、從容不迫,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手,我們都要學會理清思維,保持樂觀開放的心態。
美國心理學家霍特就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氣消沉。他通常應付情緒低落的辦法是避不見人,直到這種心情消散為止。但這天他要和上司舉行重要會議,所以決定裝出一副快樂的表情。他在會議上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裝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令他驚奇的是,不久他發現自己果真不再抑鬱不振了。
弗雷德並不知道,他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麵的一項重要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他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時較為快樂。
同理,心理學家艾克曼的最新實驗也表明,一個人老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結果這種情緒十之八九真會到來。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於角色的影響,他的心率和體溫也會上升。
因此,這項心理研究的新發現,恰恰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擺脫壞心情,其辦法就是“心臨美境”。也就是說,在你受到令人發怒的刺激時,你的大腦就會產生一個強烈的興奮灶,這時如果你能主動地在大腦皮層裏建立另一個“興奮灶”,用它去抵抗或削弱憤怒,那麼這樣就可以使怒氣平息了。
還有,暫時離開引發不良情緒的環境和有關的人或物,或者發現自己將要發怒、焦慮或想大發雷霆時,喝上一杯水,或是握著自己的雙手,然後露出微笑。這種簡易的方法都可以幫助你控製住情感,從而有效地避免發怒的出現了。
正所謂:“有容乃大。”當你能夠容忍他們所做的一切時,他們也就無計可施了,如果他們還是得寸進尺,那麼失利的很可能就是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