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揚不斷翻炒著海鹽,這是個非常費力氣的活兒。
炒製的過程必須用慢火,火大了海鹽很容易發黑,而且必須不停的攪動,讓鍋裏的海鹽均勻受熱。
他就像這樣不停的翻炒,足足要炒半個多小時。
雖然辛苦,但是等海鹽由白色轉為微黃時,那股獨特的焦香味散發出來,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就像是咖啡豆一樣,生豆子經過烘焙,產生迷人的香味,令人著迷。
這種炒鹽的做法,是傳統的古法。
如果用那種燒柴的農村大灶會更好,受熱更加均勻持久,炒出的海鹽也更香。
即使在前世,也很難吃到古法的鹽焗雞了。
大多數酒樓的鹽焗雞其實根本沒有鹽焗,隻是加了鹽焗粉煮出來的。
偶爾有一兩家堅持用鹽焗的,不是跳過炒鹽這費心費力的一步,直接用烤箱烘烤。
就是直接高溫爆炒,炒出的海鹽發烏發黑,香氣大打折扣。
在蘇揚還在揮汗如雨地炒鹽時,林遠做的白切雞已經出鍋了。
但是還不算完,煮熟的雞肉如果放在空氣中自然冷卻,雞皮就會起褶皺,彈牙的口感也會大打折扣。
這時候還需要讓雞肉迅速降溫,保持外皮的Q彈。
通常的做法是,把整雞迅速浸入冰水當中,這一步也就做“過冷河”。
但是林遠用的“冰水”卻有所不同,他用的是燉雞的老湯。
煮過雞的白鹵水,提前過濾後放涼,然後存入冰箱冷藏,用的時候取出來,將整隻雞泡進去。
如果不夠冰,還可以加入一些冰塊。
整隻雞就在這濃香的湯裏浸泡,迅速降溫冷卻。
與此同時,雞肉會再度吸收湯汁中的精華,需要泡足二十分鍾,直到味道變得鮮香雋永。
趁這會兒功法,林遠開始準備蘸雞肉吃的醬料。
蘸食白斬雞的調料有很多種,東海和粵州的風味各異。
他選用的是比較傳統的醬油蘸料,用吳州特產的三伏醬油,這種醬油曬製的時間足,質地醇厚,味道鹹中夾甜,美味可口。
在醬油中加入少許蔥茸和薑茸,一碗鮮味十足的蘸料便備好了。
等雞肉在冷鹵中浸泡完,他用笊籬把雞取出,瀝幹水份,均勻地在外皮塗抹上一層薄薄的香油。
此時的白斬雞,色澤明黃,油亮油亮的,渾身散發著幽幽的香味,勾的人五髒六腑都難耐了。
林遠把雞肉斬開,擺放到盤子中,用托盤端起來,再放上加了蘸料的醬油碟。
他把托盤放到評委台上,輕輕道了一聲:“白斬雞,請慢用。”
董世安不禁眼前一亮,雞皮橙黃,斷開的刀口處,雞肉白嫩,香氣動人,看上去就讓人食指大動。
彭四海做了個請的手勢:“董老先請吧。”
“客氣了。”
董世安嫁起一塊肥嫩的雞腿肉,湊近一看。
雞皮和雞肉中間,竟然夾著一層淡黃色的啫喱狀膠質。
“肉凍?”他不由得驚呼!
隨著雞肉的加熱,膠原蛋白和皮下脂肪溶解,迅速冷卻後,同冷鍋中的鹵水相混合,形成啫喱狀的肉凍。
董世安沒有著急吃肉,他輕輕嘬了口肉凍,一股濃鬱的鮮香味,瞬間直達味蕾。
“這個味道太濃鬱了!果然,隻有這樣的老湯,才能產生如此渾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