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肘子追求的口感,是肥而不膩,耙而不爛。
砂鍋裏的肘子,經過長達三個小時的小火燉煮,肉質早已經變得酥軟無比。
這肘子的“耙而不爛”是有了,可是“肥而不膩”又從哪裏體現呢?
原來蘇揚在開始燉肘子的時候,可沒有像陳枝發一樣去過油炸,而是直接放在冷水砂鍋中去燉煮。
肘子表皮的毛孔在燉煮時,是完全打開的,肉質中肥厚的油脂在長時間的燉煮下不斷溶解,透過孔隙,逐漸滲透到湯汁裏麵去。
現在的這一鍋湯汁,已經是白花花一片,上麵還泛著一層油花,這全是肘子裏麵燉出來的油。
要想做到“肥而不膩”,就需要為肘子脫油,蘇揚的方法也很簡單,其實就是燉肘子的原湯全部不要,把肘子撈出來放到溫水中洗淨。
可以說湯汁中滲出的油越多,燉出的肘子肉就越清爽。
但是這還不算完,洗淨後的肘子,也被他放到蒸鍋裏麵,繼續大火蒸製。
跟陳枝發蒸熟乳鴿的目的不同,蘇揚這麼做,是讓肘子二次脫油。
肘子在蒸汽的作用下,繼續滲出油脂,蒸盤裏又存了一層明晃晃的肥油。
如此製作,才能讓成菜後的肘子爽利,做到肥而不膩。
此時離比賽結束的時間越來越近了,看台上的蕭鈺琪滿臉焦急,一直在盯著手表看。
“他在幹什麼呀,最後不是還要炸呢嗎,時間快要不夠了呀。”
連主持人盛玲玉都看不下去,提醒他加快速度了。
終於,蘇揚動了,他把蒸鍋裏的肘子連盤子取出來,篦去盤底厚厚的油水,用廚房用紙把盤子邊擦拭幹淨。
做完之後,蘇揚的動作忽然加快了。
剛才蒸製肘子的時候,他已經趁機備好小料。
老薑切去外皮,拍碎剁成薑米,蔥取蔥白,也切成小粒,Z縣豆瓣醬鍘細,接著他還拿來一把泡辣椒,切成小椒圈。
泡辣椒在蜀州又被喚作泡海椒、魚辣子。
如果說辣豆瓣是川味之魂,那麼泡菜就是川味之骨!
尤其是用老鹵水泡出的泡菜,麻鮮微辣,辛中帶甘,是眾多川菜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很難想象,失去泡菜的川菜,還能剩下幾分顏色。
都說蜀人好辛香,最早的辛香味可能來自茱萸和生薑等植物。
就是那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在古代以前也是味調料。
但是自從辣椒流入華夏之後,這個紅豔豔的小果實,就擊敗了所有辛辣味的香料,成為辣界的絕對王者!
一些本土的辣味調料就此退出了曆史的舞台,茱萸也就很少見了。
但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辣味並不屬於基本味覺。
而是由於辣味成分刺激了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膚和三叉神經而引起的疼痛感覺。
它會刺激我們的身體分泌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讓我們在吃辣的同時,感受到爽快和愉悅。
香辛刺激的味道,也能遮掩食物本身的腥臊和油膩感。
這道眉山東坡肘子經過千年的傳承,味型跟以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