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響油鱔糊(1 / 2)

穆秋月似乎很喜歡這個味道,而且莊帥對黃鱔的處理很到位,腥味很小。

她輕輕咀嚼過後,仍然意猶未盡,回味著鱔魚肉的美妙。

其餘二人也不再客氣,紛紛舉起筷子,伸向這道菜肴。

彭四海沒有先品嚐魚肉,而是先從配菜下手。

他要考較一下,莊帥對其他食材的處理。

白白的筍片,清脆鮮美,有竹筍的清香,豬油的肉香,還也借了一些鱔魚的魚香。

木耳也處理的很好,不生不澀,卻又不失爽脆。

青椒紅椒則是斷生後,被大火爆出了椒香。

“不錯,不錯,各種食材處理的恰到好處。”

董世安則對莊帥,把鱔魚片做成蝴蝶形,大加讚賞。

他吃過別人家做的生炒鱔魚片,雖然口味也好可以,但沒有莊帥做的這般嚴謹和精美。

麵對評委的一眾好評,莊帥懸著的心,算是放下了一半。

看起來,這次自己有機會翻盤了。

之前被蘇揚給壓了好幾次,總算是有機會揚眉吐氣了。

他不由心中竊喜,臉上也是喜氣洋洋的。

而另一邊,蘇揚也已經吧食材處理完畢了。

他今天要做的一道菜,是江南地區大名鼎鼎的“響油鱔糊”!

這道菜在前世的蘇幫菜、甬幫菜、淮揚菜、徽州菜、上海本幫菜中都有收錄,而且都推崇備至。

可見,在吃鱔糊這件事情上,江南“包郵區”基本上是達成共識的。

剛才蘇揚選鱔魚的時候,並沒有選太過粗壯的,而是選擇體型適中,如同大號毛筆杆粗細的黃鱔。

這種鱔魚俗稱“筆杆鱔”,過於粗大的黃鱔不適宜做鱔糊,隻能用來做“鱔段”,也稱“鱔筒”。但如果是過細的黃鱔,因其土腥重,也不適宜做鱔糊。

製作鱔糊的鱔絲,需現劃、現燒、現吃,一氣嗬成。

而且劃鱔絲這門技術,早在明代就已經有記錄了。

那時候的方法,是將鱔魚放入冷水鍋中,水中雜放稻草數根,置於火上,逐漸加熱。

鱔魚在水熱度增高時,會在水中急竄,在穿過稻草時,能退盡其體表粘液,再換清水把長魚烹熟,用竹簽劃鱔魚肉成絲備烹。

這種辦法的好處是魚絲表麵無粘液,比較光潔,但由於反複烹煮,魚肉往往變爛,出肉率也不高。

所以蘇揚用的方法,是改進以後的,加鹽、加酒、加醋,直接烹煮後,衝洗表麵的粘液再劃鱔絲。

剛才,蘇揚已經把老薑剁成薑末,香蔥切蔥花。

帶皮的蒜,整粒直接在案板上拍碎,這樣蒜皮很容易就能夠取下,然後再將拍散的蒜粒剁碎,製成的香味撲鼻的蒜泥。

今天蘇揚要做的“響油鱔糊”是按照滬城本幫菜的做法,非常能體現其濃油赤醬的特點。

有人說,在滬城有三樣東西是一定離不開蒜的,米線、茄子和黃鱔。

所以蒜泥一定要現做現剁,否則蒜香味就不夠濃鬱。

全部收拾完成,蘇揚要開始最終的燒製了。

盛玲玉這時候忙不迭地問道:“蘇揚主廚可以介紹下自己做的是什麼菜嗎?”

“響油鱔糊。”他忙中抽空地回答。

“咦?居然又是一道沒有聽說過的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