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別跟自己過不去,聰明人不會和自己對著幹 學會不生氣
氣是由別人吐出來而你卻接到口中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
清朝光緒年間,東閣大學士閻敬銘曾寫了一首《不氣歌》:
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
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氣之為害太可懼,誠恐因氣把命廢。
我今嚐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這首詩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奉勸人們遇到別人的打擊、傷害或不如意、不公平的事情時,盡量想開一點,少生悶氣,以免氣大傷身。想想確實有其道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短短的幾十年,何不讓自己活的瀟灑一點,快活一點,何必整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閑氣呢?如果遇到誤解或中傷的事情,裝裝糊塗,氣量大一點,他人氣我我不氣,一場是非之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你也落得瀟灑,而等到終於水落石出,別人還會更加敬重你這個人,何樂而不為?
宋朝初年一位名叫高防的名將,他的父親戰死沙場,16歲時他被澶州防禦使張從恩收養,後來做了軍中的判官。有一次,一個名叫段洪進的軍校偷了公家的木頭打家具,被人抓獲。張從恩見有人在軍中偷盜公物,不禁大怒。為嚴肅軍紀,下令要處死段洪進以警眾人。在情急之時為了活命的段洪進編造謊言,說是高防讓他幹的。本來這點兒事也不至於犯死罪,張從恩對其的處理有些過頭,高防是準備為其說情減罪的,但現在自己也被他牽連進去,失去了說話的機會,同時,自己還蒙上了不白之冤能不氣嗎?但轉念一想,軍校出此下策也是出於無奈,想到憑自己與張從恩的私交,應承下來,雖然自己名譽受損,但能救下軍校的性命也是值得的。所以張從恩問高防是否屬實,高防就屈認了,結果軍校段洪進果然免於一死,可張從恩從此不再信任高防,並把高防打發回家。高防也不做任何解釋,便辭別恩人獨自離開了。直到年底,張從恩的下屬徹底查清了事情真相,張從恩才明白高防是為了救段洪進一命,代人受過。從此張從恩更信任高防,又專程派人把他請回軍營任職。雲開霧散之後,高防不但沒有喪失自己的生存空間,而且獲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人的一生,要遇到許許多多不公平的事,如果麵對每件事都煩惱、生氣、痛苦,那麼,還有什麼快樂而言呢?有位哲人說過:“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不生氣,正是我們麵對這些不公、不平的事所應有的態度,隻有如此,生活才會幸福、祥和。
春秋時期,齊國去攻打宋國,燕王為表示聯盟之意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氣憤,連忙招來手下文武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給張魁報仇。”
大臣凡繇聽說後拜見燕王,勸諫說:“從前以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追隨你的左右。現在看來是我錯了,所以我希望您允許我棄官歸隱,不再做您的臣子。”燕王迷惑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凡繇回答:“鬆下之亂,我們的先君被俘,您對此感到非常痛苦,但卻仍能侍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啊!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去攻打齊國,這不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嗎?”接著,凡繇建議燕王停止發兵。燕王說:“那我該怎麼辦呢?”凡繇說:“請大王穿上喪服離開宮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請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的使臣呢?隻有我們燕國的使臣被殺死,這是我國選人不慎啊,希望能夠讓我的使臣表示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