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除心靈的垃圾,給心靈一條自由的通道 打開自閉的心靈,尋找快樂的天堂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為自己築起一道特別的“籬笆牆”,別人走不進去,自己也走不出來。看不見的籬笆牆就是自我封閉。可想而知,“自我封閉”這堵牆會讓自己本來姹紫嫣紅的世界日益荒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過於自我封閉,他們或自命清高,不善於交往;或過於自卑,缺乏積極從事交往活動的勇氣,總以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離群索居,孤僻內向。
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封閉的性格有礙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因而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同時還會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退縮感和孤僻感,從而也有礙於身心健康。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叫史蒂芬的青年移民,站在河邊發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但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必要。
因為史蒂芬從小在福利院裏長大,長相醜陋,身材也非常矮小,講話又帶著濃厚的法國鄉下口音,因此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既醜又笨的鄉巴佬,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他沒有家,也沒有工作。
就在史蒂芬徘徊於生死之間的時候,與他一起在福利院長大的好朋友亨利興衝衝地跑過來對他說:“史蒂芬,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好消息從來就不屬於我。”史蒂芬一臉悲戚。
“你聽我說,我剛剛從收音機裏聽到一則消息,拿破侖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相貌特征,與你絲毫不差!”
“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侖的孫子?”史蒂芬一下子精神大振。聯想到爺爺曾經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感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分威嚴和高貴。
第二天一大早,史蒂芬便滿懷自信地來到一家大公司應聘。他竟然一應即聘。
10年後,已成為這家大公司總裁的史蒂芬,查證自己並非拿破侖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在行為上,自我封閉者與其他人比較,突出的表現是自我封閉者缺乏自信,認為別人所幹的事比自己要出色,而自己則是非常平庸的。對外界的信息,自我封閉的人通常不願主動地接納和分析,認為那些與自己無關,認為自己無力操縱外界的事物,即使自己努力接受外界信息,也不如別人。這種思想可能從社會交往中逐漸擴展到家庭甚至是單位裏,同時感到有很多事不是自己能夠應付的。
造成自我封閉狀態的原因,後天因素占很大比重,實際上,許多行為是他們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習得”的。一方麵,一個性格上怯懦、保守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追求穩妥,沒有勇氣去主動承擔一些責任與挑戰,把自己局限於一個相對安逸和舒適的境界裏,這樣,久而久之,為自我封閉狀態提供了形成的溫床。另一方麵,社會生活中“惰性”也有可能為自我封閉創造條件,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現代人的行為和思想跟上時代的腳步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可能迷戀過去那種安逸的生活,不主動去接受外界的信息,隨著時光的流逝,可能有一種“一步趕不上,處處趕不上”的感覺,久而久知,就有可能落入自我封閉的泥潭。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改變自我封閉的性格呢?
1努力求知,主宰生活。培養自己旺盛的求知欲,跟上時代的脈搏和節奏。同時,能夠學會適應千姿百態的社會生活,廣交朋友,做生活的主宰。
2腳踏實地,自信交往。不要將人際交往的能力和實踐中的專業知識混為一談,要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現實生活中,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不僅在專業知識上,在社會交往和生活中也有相當的能力。
3適應環境,告別怯懦。有的人在某些場合可能是環境的主宰,而在另一些場合隻能與沉默的大多數一樣,是聽眾。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適應以上兩種情境的任何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