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遷不是吃虧的主,他早已將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
劉大耳偏安益州,人口的的天然差距,讓臥龍鳳雛也沒辦法彌補,眼看統一中原無望,他隻能提前稱王享受,也給支持他的那一班臣子一個交待。
按時遷的推測,此人有可能第一個稱帝。
曹人妻現在屬於騎虎難下,往北已經打不過遼東,南邊劉備和孫權雖然沒什麼兵力優勢,但是占據良好的地利,要想一舉拿下那半壁江山不容易。
孫十萬處境更加尷尬,三足鼎立時他還可以偷偷摸摸稱王、稱帝,現在四分天下他根本沒膽這麼幹。
孫策留下的一班打天下老臣,與自己培植的江東新貴之間摩擦不斷,繼位時候慘敗的那幾仗,讓孫權對劉麟十分恐懼,現在夾在曹操與劉麟之間應該是相當難受。
時遷封王也沒有大肆慶祝,畢竟疆域太大調動起來不方便,遼東王劉麟還帶了一隻人馬攻入了扶南。
公孫恭與那些倭國浪人,充分發揮了掃把星的本領,劉麟從扶南海岸登陸後,不到半年就滅其國。
扶南人身體短小,而且人口數量極少,劉麟原先帶王恬的兩萬精兵,結果發現根本要不了,最後又送回去一萬人。
攻下扶南後,公孫恭等人向西北驃國逃遁。
整個中南半島麵積不大,但因為人煙稀少山地眾多,劉麟隻得緩慢推進,好在遼東的海岸線暢通,補給運輸十分及時。
會稽、吳郡山越平定以後無戰事,隔壁的孫權又極為謹慎,於是劉麟輪流更換部隊,他把整個中南半島當作了自家後花園來練兵。
建安十四年至建安十六年,時遷所在的遼東相對安定平穩,各地生產建設兵團生產之餘也沒停止訓練,老百姓的日子空前大多變得富裕。
這三年時間內,曹操令曹仁、曹洪互換位置,與漢中王劉備進行了數次拉鋸戰。
這期間劉備采用諸葛亮之計,遣人秘密去往東吳麵見孫權,約定同時進攻荊州蠶食曹操。
劉備讓前將軍、江州太守關羽出夔門攻武陵,周瑜領吳兵出柴桑西攻江夏,讓荊州都督曹仁首尾不能兩顧。
建安十六年七月,劉備在龐統、法正的輔佐下,成功將曹操打出了漢中,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漢中王。
遺憾的是同年六月,關羽進攻武陵時遭遇曹仁部將黃忠,由於輕敵被對方一箭射中要害,後因失血過多病逝於江州。
周瑜在同年與蔡瑁荊州水軍決戰赤壁,蔡瑁不敵周瑜以致荊州水軍全軍覆沒,東吳再度奪下江夏郡並遣全琮攻占長沙郡,東吳成為孫吳聯盟中最大得利者。
有了一點底氣的孫權,終於在建安十六年底自立吳王。
建安十七年,約定的三年時間之期已到,但時遷仍舊沒有動手的意思,這時劉麟已經完全占領中南半島,公孫恭等人繼續向西遁入孟加拉。
同年三月,漢獻帝劉協近幾年沉迷丹藥病死許都。
四月,龐統、許靖、糜竺、諸葛亮、賴恭等人,以漢獻帝已身故唯有,勸劉備恢複漢室宗廟登基稱帝。
劉備引關羽之事感傷,但蜀中有八百餘人上表勸進,劉備連續推辭三次才勉強答應,他沿用漢為國號,年號章武。
此時曹操正在許都為獻帝治喪,當聽說劉大耳在成都僭越稱帝,當即氣得頭風病發作於五月死在許都。
曹操死後世子曹丕繼位,隨後代漢稱帝,國號大魏,年號黃初。
齊國大臣見劉備、曹丕紛紛稱帝,由呂布等人帶頭勸時遷也在北京稱帝,但由於時遷不允隨後作罷。
時遷見劉備、曹丕各自稱帝均覺得好笑,闖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可是生得精髓。
原準備等孫曹劉三家再耗一耗,結果因為一件事改變了他的想法。
跟時遷一起從北宋過來的阮小五,這位綽號短命二郎的家夥,因梁山時的老傷在青州病逝。
根據其家屬遺願,準備將他安葬在遼東奧山之上,時遷隨即將遼東軍事學院全部遷移至北京,然後將整個奧山作為功臣的墓地。
入土當天,梁山的老兄弟不遠萬裏來送行,劉麟從中南半島趕來,王龍從日本趕回,段景住從朝鮮趕回。
奧山上下起了瀝瀝小雨,時遷望著霧蒙蒙的天空,感覺人生無常時不我待。
世上沒有什麼完美的時機,於是他終於有了一統華夏的決心。
送完阮小五之後,眾人跟隨時遷回到北京,他將駐外的所有成年兒子全部召集首都。
時遷一麵讓各地準備戰備物資,一麵與在北京部署收服河山的規劃,經過和楊林等人討論後,做出了來三國後最大的戰略部署。
任命楊林為西路軍元帥,次子時齊為副元帥,閻柔、於禁、龐德等為將軍,田豐為隨軍參謀,攜領幽州、烏匈軍分區馬步軍十五萬,由北部草原進攻涼州、雍州及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