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燕玄為中路軍元帥,四子時平為副元帥,張郃、馬超、田豫、牽招等人為將軍,沮授為隨軍參謀,攜領並州、冀州馬步軍二十萬,渡黃河攻豫州、司隸以及荊州北部;
任命時修為東路軍元帥,王恬為副元帥,呂布、趙雲、太史慈、張遼、史聽(史文恭之子)、楊桓(楊林之子)、陸遜等人為將軍,郭嘉為隨軍參謀,攜領青州、徐州、會稽、吳郡等地馬步軍、水軍共三十萬,攻打兗州、揚州以及荊州以南。
最後三路兵馬回師益州滅劉備,而時遷、楊雄、石秀、史文恭、劉麟等老一輩則坐鎮京師,把舞台教給年輕人去表演。
三路大軍水陸並進同時出發,剛稱帝不久的曹丕根本沒有時間部署防禦,加上這幾年一直與劉備、孫權多線交戰,完全就忘記了這個北方的勁敵。
現在遼東軍同時攻擊涼州、兗州、司隸三處,而且每一處還都是精兵,不到半個月曹丕的部隊全線潰敗。
西路軍龐德熟悉地形,加上有熟悉的西羌族為內應,攻入西涼就如同回家一樣簡單。
中路軍先鋒是馬超,這廝和曹操、韓遂有殺父之仇,所以打起仗來異常凶猛,曹丕被逼無奈誅殺韓遂獻首級求和被拒絕,在許都圍城前曹丕帶著大臣、後宮往南向荊州找曹仁避難。
東路軍時修命太史慈攻打兗州,然後自己率軍從徐州攻打淮南,副元帥王恬則從會稽出兵西攻豫章、建業,阮小七的海軍艦船千艘開進長江,並派孫翊由水路去招降孫權。
此時的孫曹劉由於持續戰爭,無論從兵力、糧草供給、戰馬、裝備等層麵,完全被遼東的降維打擊。
不到半年時間,三路大軍就按計劃攻下預定目標。其中東吳都督周瑜戰死,孫權攜眾投降時修,徹底剪除了孫家在揚州的根基;曹魏的曹仁、曹洪、曹休皆戰死,曹丕從荊州逃進益州,但兩家宿敵居然被劉備所收留。
蜀漢章武二年,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12年,中西路大軍會師漢中大敗劉備,張飛被時平與馬超聯手斬殺,劉備隻能退守劍閣防禦。東路大軍占領荊州後沿長江攻取西川,但由於水流湍急又有徐庶守衛,時修未能成功逆流而上。
劉備在益州憑借劍門與夔門固守,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時遷的數十萬兵馬拿劉備沒有辦法。
圍攻半年過後,時修根據副元帥王恬的建議,派遣丹陽的山越兵由交州、中南半島等地,越過高山大川,從益州南部蠻荒之地偷襲成都,為此還從華佗手下掉了一千隨軍郎中。
最後王恬和陸遜帶了五萬人翻山越嶺,先是收服了蠻族酋長孟獲等人,最後出現在成都附近時有近十萬兵。
蜀漢章武四年五月,王恬、陸遜兵圍成都,當時為了防禦劍閣和夔門,益州的九成兵力已經抽調至前線,成都兵力已不足一萬人。
劉備在劍閣聽到後方的消息後受驚病逝,隨後劍閣軍心大亂守備鬆懈起來,楊林在正麵猛攻為餌,燕玄則派偵察兵翻山越嶺迂回至劍閣後方,益州北部的門戶被洞穿。
劍閣一破江州也軍心渙散,時修隨即從水路攻入江州。
蜀漢章武四年八月,諸葛亮見大勢已去,攜幼主劉禪在成都投降。
華夏大地至漢末亂世割據後至此大一統。
同年十二月,北京降下大雪,齊王時遷在北京登基稱帝,定國號為華,年號共和。
國家統一,普天同慶。
時遷立時修為太子,封次子時齊為波斯王,封三子時治為齊王,封四子時平為羅馬王,封劉麟為燕王、封楊林為靠山王,封燕玄為印度王...
為了防止諸王作亂的悲劇,時遷對封在華國版圖內的王爺,一律收回軍政實權,讓他們當一個富貴的太平王爺,向遙領波斯王、羅馬王等則繼續授兵權,讓他們自己去打回領地。
華國建立後,繼續實行遼東的政治軍事製度,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基礎學堂,讓讀書不再成為士族的專屬,並且全麵推廣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國家迅如興盛繁榮起來。
共和十年,國家完全步入正軌,時遷主動退位,太子時修繼承大統。
百合派的師兄弟們此時都已步入暮年,他們不約而同地來到奧山回歸平靜的生活。
百年之後,時遷的曾孫時純,主持修繕奧山上的十二座宮殿,他意外在摩羯殿發現了那雙內涵手套。
時純發現手套上的文字後,忍不住小聲誦讀出來。
內有乾坤,涵藏宇宙。
一道白光閃過,天地旋轉,鬥轉星移。
忽然就換了人間...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