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種一枝形而上學的桃花 敗軍之將可以言勇(1 / 1)

第五輯 種一枝形而上學的桃花 敗軍之將可以言勇

“敗軍之將不足言勇”,這句話聽起來像台詞。兩軍對壘,上將對敵,戰勝的一方威風凜凜,用這句話當槍,專揀那戰敗之人的肋條骨來捅。或是將軍跨馬遠征,周圍群眾圍觀兼挖掘將軍曾經戰敗過的私隱,再看他的眼神就帶了諷刺與憐憫,有那一等酸秀才就會在嘴裏悄悄嘟囔“敗軍之將不足言勇”……

這話荒謬。

世間哪有常勝王?讀大學時,我一個同屆學兄足足比我大八歲,因為他高考失利,一氣連考八年。若是一次敗了便不去言勇,就沒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五六七八次,他也就不會當上大學生,後來也不會考研成功、考博成功、留校成功,也就不會在二十多年後,作為艱深的專業領域帶頭人,迎來屬於自己的鮮花和掌聲。敗而言勇,才使他成為人生戰場上真正的英雄。

而且敗軍之將,不言勇言什麼?

打了勝仗的人,所言主題不是勇,而是智,否則被勝利衝昏頭腦,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敗軍之將所言的頭一個主題必得是“勇”,這是肉中的一根鋼骨,沒有它的支撐,想重新站起根本是做夢。

曾國藩率湘軍同太平軍作戰,打一仗敗一仗,上疏皇上,明報戰況,自請責罰,奏疏裏麵有一句話:“臣屢戰屢敗。”一個幕僚很聰明,建議他把字序改動一下,把“屢戰屢敗”變成“屢敗屢戰”,結果曾國藩不但沒有受罰,反被褒獎。屢戰屢敗的人遭人嘲笑,屢敗屢戰的人卻受人尊敬,因為每個人的心裏都尊重不肯言棄的英雄,所以有個詞才叫雖敗猶榮。

若你是那敗軍之將,雙方對陣罵戰,對方罵你“不足言勇”,萬不可被對方三捅兩捅就捅漏了氣,否則他就占了你失去信心的便宜;也萬不可被氣瘋失智,否則他就占了你腦瓜一熱不講智謀的便宜。幹脆保持平常心,當他唱歌給你聽,且看最後誰能得勝。

至於兩姓旁人冷嘲熱諷,說你是“敗軍之將不足言勇”,你若肯上心,恭喜你還得再敗--不是敗給攸攸眾口,而是敗給自己的脆弱與虛榮。

麵對無敵強悍的命運,每個人都是曾經戰敗過的將軍,所以不是“敗軍之將不足言勇”,而是敗軍之將可以言勇,不言勇則不能翻身;敗軍之將必須言勇,不言勇則不能轉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