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實生活中的你,其實是不喜歡幸福的,你期望的幸福是比別人更幸福。我見過一些人,當他看到一個不如他的人過得很幸福時,他就會到處詆毀人家,甚至把人家當作仇人一樣。對此,人們常說一句“願人窮,不願人富”,就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我想,肯定有人會針對上述的觀點提出疑問。首先,是不是收入越高幸福指數就越高?其次,是不是我要得更多,幸福指數就越高?
先看第一個疑問。本來你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優異的業績,然後把這些優異的業績轉化為你的財富,比如本文開篇提到的那個你,因為那3萬塊你有了幸福的感覺。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正常,你也感覺到自己很幸福。但是,當一個電話打來,朋友的話刺激了你,於是你的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可能,比自己還差勁的人居然掙的錢比自己還多?於是,此時你的心理模式便轉換為:原來幸福真的不容易,我隻有掙到6萬塊時,才會覺得幸福。或者說得更可恥一點,隻有朋友倒黴了,我才會覺得幸福。
那麼,麵對這樣的心理模式,你的幸福決定權到底在哪裏呢?很簡單,不在於你自己,而在於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你過於關注外在的事情了,原本真實的你已經迷失了。可想而知,這時的你還會幸福嗎?
你肯定不會幸福的。收入越高並不意味著幸福指數就越高。許多人更注重的是與別人相比較的結果。於是,我們的幸福指數就隻能被降低或沒有了。
再看第二個疑問。希望自己獲得更多,這種期望並沒有錯。一個富翁每天都盤算著如何擁有更多的錢,於是他不斷地投資。有一次,他得到消息,一個偏遠部落盛產黃金,而且價格還很便宜。於是,這個富翁帶上他的仆人出發了。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終於到了部落的所在地。當這個富翁詢問當地頭領地皮的價格時,頭領說:“我們這裏有個習俗,價格是按天計算的,1天1000美元。你在1天的時間裏能走多遠,走過的土地都是你的。但是,你必須在當天返回。”
富翁心裏暗自得意,心想這下可發財了。於是,他趕緊出發,幾乎不停歇的往前走。也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富翁才發現自己走得實在是太遠了,於是趕緊往回跑,因為天快黑了。富翁拚盡全身的力量,好不容易回到了原點,可是由於耗費了太多的體力,他不幸累死了。富翁的仆人很傷心,富翁在世的時候對他不薄。因此,這個仆人就在富翁死亡的地方挖了一個坑,將之埋了。最後,這個富翁所得到的土地也不過他身軀那麼大一塊。
這個故事看起來有些荒唐。但是,它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富翁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他有賺錢的頭腦,可是他沒有感覺自己很幸福。他死的時候也不曾想到,自己所需要的地方,不過就是跟他的身軀大小差不多的地方。
每個人都想著如何盡可能的得到更多,於是他們忘我地索取,卻從未想過幸福已在他們手中。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更大的成功,以便獲取更多。社會先給我們定義了成功,但卻沒有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可歎的是,還有那麼多的人耗盡一生的精力甚至是生命去參與這場角逐。
現在,你若想改變幸福指數不斷降低的狀況,那麼,最好的辦法是,先找回因貪婪而迷失的自己,然後在奮鬥的過程中體會幸福和希望。把別人的成功當作激勵,並學會祝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