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裏所說的接受不等於讚同、縱容。其實在接受中的過程中,還包含了你允許其存在和發生。接受與抗拒之間其實很微妙。此外,有時候你也不必去抗拒,不讚同也不等於要去抗拒,這和莊子的無為思想有著類似的道理。
接受與抗拒是你處世態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它可以讓你化險為夷,置身於事外,也可以讓你靜心旁觀,快速看清事情的本質。這種態度在你的生活、工作中會給你帶來輕鬆,規避煩惱。
第三瓶:以受害者的身份從中得到收獲。
受害者會有什麼樣收獲?這個問題表麵上看來有些滑稽,甚至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若通過內省,進行思考,便會有意外的收獲。
當你處在某種製約之下,你按照這種製約做出決定,自然就很容易成為受害者。舉個例子來說,你因為急需要錢,不得不答應為某人做一些你原本不想做的事,那麼那個人和你做的事會給你帶來痛苦和難受。你就成了別人錯誤的受害者。當然,也有一些意外的不可抗拒的因素使你成為受害者,比如家庭的突變、車禍、自然災害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在無意之中就為自己設定了很多條件,當然也有製約。當好的條件給予了你,你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感覺很好,也得到了好處。但如果換了一些條件,並由此給你帶來製約,這個時候,你就感覺不好。比如,你的愛人對你關懷備至,你感覺很幸福;你愛人與你鬧矛盾,你感覺很痛苦;你愛人高興你就高興,你愛人悲傷你就悲傷。天氣的好壞影響你的心情,股市的跌宕讓你膽戰心驚。這些都是你內心隱蔽的想法,讓你備受煎熬。但當你看清楚這些製約後,你的心情好與壞完全可以由你掌控。外界的、他人的不能影響你,你內心超然大度,這不是很好嗎?
很多人都曾成為受害者的角色,有過受害的經曆。當你成為受害者之後,你產生傷悲、憤怒、不平等情緒。但這是短暫的,你應該做的是吸取教訓,從中獲得經驗和啟發。在你每作一個決定時,你要想清楚,你是依自己的心願作出,還是根據外在的條件而作出。這裏所說的條件,是指使你非常被動的條件、製約你的條件。因為,實際上,受害的實質就是被自己的條件所害。
若我們可以不受外界的因素控製,比如他人的思想行為,威逼利誘,等等,那麼至少你可以減少成為受害者的幾率。依據自己內心的意願作出決定,才是真實的你。雖然作出決定有風險,但不作決定的風險更大。而你承受風險和未知的結果,卻是你作出決定的力量和樂趣所在。
所以,受害的意外收獲,並不一定都是痛苦、後悔和憤怒。關鍵是,你可以因此而覺醒,在你作出每個決定的時候,最好與自己的內心意願保持一致,你會因此成為決定的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