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參加了一係列活動,曉曉自信心足了,為人處世方麵也做得更好了,社會適應能力也強了,學習成績也在不斷提高。
實踐表明,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遊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讓孩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而且還能使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積累家庭生活中無法積累的社會經驗,培養走向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從小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尊重謙讓,為孩子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所以,教育專家認為,從小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是子女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課。
那麼,如何鼓勵和幫助孩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呢?
一、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多運動,鍛煉身體。比如可以帶孩子去看球賽、逛公園、參加社區運動會等等。有些家長怕鍛煉費時費功,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道理很簡單:隻有身體健,才能學習優。有一位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說:“其他媒介達不到的教學目標,通過運動都可達到。運動場是人生的縮影,能訓練孩子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一場比賽比一場演講對孩子影響更大。”
二、鼓勵孩子經常讀報、收看收聽新聞,提高孩子關心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新聞是我們感知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對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鼓勵孩子多看報,多收聽收看新聞,同時輔以必要的解釋和介紹予以引導,以讓孩子能對當前社會的動態有一個較為全麵、正確的了解。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既能讓孩子了解社會,又能擴大孩子的知識麵,可謂一舉兩得。
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培養孩子的靈活適應能力和合作能力。隻有讓孩子融入群體之中,他才會有集體榮譽感,才知道什麼是團結協作,才真正明白競爭的意義,才更懂得生命的價值。
四、鼓勵孩子走進社會大課堂。要為孩子創造條件多接觸社會,帶孩子參觀一些既能增長知識、又能認識社會的場院所,遊覽、看球賽、參加公益活動等,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多感受一些生活中蘊含的內容;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幫助他們辨別是非真假,有意識地讓他們多一些生活的閱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有利的。
五、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課外活動。現在孩子的文化學習任務都很重,空閑的時間不多。但小孩子的天性總是活潑好動,喜歡玩耍,若一味強調文化課的學習,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厭煩情緒。讓孩子有一個豐富多彩的童年,應該是做家長的義務。因此,對於孩子課外的興趣和愛好,家長要給予支持和鼓勵,有時還要有意地加以引導和培養。這些課外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文化學習,甚至還反過來能對學習有所幫助。
六、讓孩子自己選擇活動,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在業餘愛好方麵父母應該盡量滿足孩子,隻要對學習有興趣,對身心有利的就要堅決支持。例如孩子喜歡打籃球,隻要合理安排時間就讓他玩個夠。孩子喜歡唱歌,就鼓勵他去少年宮學習唱歌,既鍛煉了能力又得到了性情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