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恰當的禮儀交往習慣,是孩子受歡迎的前提 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活動
讓孩子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很重要,畢竟,實踐的能力不是讀書可以獲得的。
在報紙上看到這麼一段新聞:一個社區組織了一個夏令營,讓孩子去軍營體驗生活。這是一個旨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動,不收孩子一分錢,但出人意料的是,竟沒有孩子來報名;經逐戶上門動員,才組織了20來個孩子。
組織者苦惱地說,社會上都要求社區在暑假裏為孩子多搞點活動,可真正搞活動時,孩子又不參加了。
在活動現場,記者隨機問了幾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一位高姓初二學生告訴記者,這兩天這麼熱,跑去軍營實在沒什麼意思。另一位五年級的女同學也表示,假期裏,自己最喜歡的是早上多睡會兒,一般要10時多才起來;上午7時就起來去軍營,要不是爸媽催著,自己根本不想去。
活動結束時,一位家長也告訴記者,這種活動實在沒有多大意思,而且溫度又這麼高;可看人家社區工作人員冒著酷暑,一家家來動員,實在過意不去,就讓孩子參加了。
令人回味的是:進入暑假後,鋪天蓋地而來的是各種培訓班,眾家長們趨之若鶩。相比之下,新倉巷社區組織的這次體驗軍營生活活動,受到了太大的冷落。為何收費的培訓班熱,而免費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冷?
從表麵上看,大熱天去軍營參觀體驗,既吃苦,又提高不了成績。但是,這種活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曆練,一種積累,不能讓孩子總關在溫室裏呀!
天下的父母們,什麼時候才能像熱衷培訓班那樣讓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呢?
自從獨生子女迅速增加後,家庭結構就發生了變化,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當今社會,家長普遍的心態是:一方麵,希望子女將來能出類拔萃,考上一所名牌大學,謀求到一份理想的職業,於是,如何搞好孩子的學習就成了家庭教育的中心;另一方麵,對子女疼愛有加,唯恐自己的獨苗受到委屈,擔心孩子累著、傷著,於是,不放心讓孩子參加社會活動。這些家長認為,孩子的任務是搞好學習,而參加社會活動則是既影響孩子學習又勞神傷身的事。殊不知,隻有知識沒有能力的孩子是不能適應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的。因此,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成為有用之才,作為家長,就必須轉變觀念。在督促子女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鼓勵孩子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活動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靈活適應能力和良好的協作能力,讓孩子有準備地走向社會,成為一名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曉曉今年讀初一,為了豐富她的課餘生活,增加知識,爸爸為她訂了許多報紙雜誌,還常常鼓勵她投稿。剛開始,曉曉思想包袱比較重,怕名字登出來被同學笑話。
於是,爸爸告訴曉曉:“你對畫畫有興趣,就應該在這方麵努力。”在爸爸的鼓勵下,曉曉答應試一試。
正好,那時公布了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曉曉就照著畫,畫得還真不錯,活靈活現的。第二天,爸爸就把曉曉的作品寄到雜誌社去了。沒過多久,曉曉興奮地跑來告訴爸爸,她的作品發表了,高興壞了。
第一次投稿的成功,對曉曉性格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她的性格開朗多了,也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了。節假日一到,爸爸會選擇有益的活動去參加,如某藥店舉行征求店名和建議活動,曉曉的建議不但被采納,還得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