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還我本來麵目 發掘自己的潛能(1 / 3)

Chapter 5 還我本來麵目 發掘自己的潛能

一個人的認識,總有一定的局限,總會受到環境的製約,會受到人們已有觀念的約束。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其實是基於別人的認識,根據以往的經驗,根據人類代代相傳下來的所謂常識。但是,別人的認識也好,以往的經驗也好,還是人類的常識也好,都不一定是真理,也會有錯誤的時候。

例如,人們在談到血統的時候,總是過多地強調所謂的“將門虎子”,所謂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但是,將門出犬子,龍生烏龜、鳳凰生麻雀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少嗎?

對於別人的認識,以往的經驗,還有流傳下來的常識,正確的、有利於我們個人發展的,我們當然要吸收,而我們認為錯誤的、不利於我們自身發展的,我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畢竟,我們的人生屬於我們自己,而不屬於別人。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的潛力是埋藏在我們的身體之中的,隻有我們自己才能真正認識我們自己。

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分別以老鼠和人作為研究對象,作過教育實驗。他先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是屬於特別聰明的一類老鼠,讓你來訓練。然後,他將另外的一小群(B群)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非常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兩群老鼠進行了訓練。過了一段時間,對兩群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結果發現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聰明得多,穿越迷宮的時間要短得多。

羅森塔爾教授說,他當初對兩群老鼠的分類完全是隨機的、任意的,他並不知道哪些老鼠聰明、哪些老鼠不聰明。而實驗員聽他說A群老鼠聰明,就信以為真,用對待聰明老鼠辦法對老鼠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就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相反,B群老鼠被認為不聰明,實驗員就用對待笨老鼠的辦法進行訓練,結果這一群老鼠也就真的成了不聰明的老鼠。

羅森塔爾將這一實驗擴展到人,他從新生名冊中隨意挑出了一些,然後告訴老師這幾個學生特別聰明。老師對這些學生就有了好印象,便著意加以培訓和指導。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發現了這群學生確實比其他學生學習更優異,在生活中也表現得更聰明。

的確,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難以估量的。而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就可以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因為認識自己可以增強人的自信心,使自己產生無窮的力量。

如果我們說,自己可以抬起一輛輕型卡車,別人可能說我們是在吹牛。但看完下麵的故事,別人可能就會改變自己的觀點。

一位農夫在自家的穀倉前正注視著一輛輕型卡車快速地開過他的土地。他14歲的兒子正駕駛著這輛車,由於年紀太小,他還不夠資格考駕駛執照,但是他從很小就對汽車著迷,而且似乎已經能夠駕駛一輛汽車,因此農夫就允許他在自己的農場裏開這輛客貨兩用車,但是不能開上外麵的路。

突然,農夫眼看著汽車翻到了水溝裏去,他大吃一驚,急忙跑到了出事地點。他看到溝裏有水,他的兒子被汽車壓在底下,隻有頭露出了水麵一點點。

這位農夫毫不猶豫地跳進水溝,把雙手伸到了汽車下麵,把車子抬了起來,抬的高度足以使另一位跑來幫忙的工人把那毫無知覺的孩子從車子下麵拽了出來。當地醫生很快趕了過來,給孩子作了全麵檢查,幸好隻有一點皮肉傷,隻需作簡單的治療,孩子身體其他部位均完好無損。

那位農夫的身材並不很高大,身高大約有170公分,70公斤體重。所以,別人都很驚訝,如此身體,竟然能有如此壯舉!連農夫自己也覺得奇怪,剛才他跑過去的時候根本沒有想自己是不是能夠抬得動。出於好奇,他就再試了一次,結果根本無法動得了那輛汽車。

一個人到了生死緊要的關頭所爆發的力量是我們一般人很難想象的。

每個人身體中都沉睡著一個巨人,這個巨人就是我們的潛能。能喚醒我們心中的巨人,能開發出自己無窮無盡的潛能,我們就能夠獲得成功。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天,一位媽媽到菜市場買菜,買完菜後,這位媽媽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小區,到了自己居住的樓下,她遇到了一位熟人,這位媽媽就和熟人聊起天來。這時,這位媽媽年僅三歲的兒子在自家的陽台上看見了媽媽。起先,他叫自己的媽媽,也許由於媽媽正在聊天,她沒有聽到兒子的呼喚。兒子見媽媽沒有反應,於是他就爬上陽台從六層樓上跳了下來。就在兒子從樓上往下跳的一刹那,媽媽發現了兒子的舉動,出於本能的反應,媽媽扔掉菜籃子,飛也似地跑了過去,就在兒子即將落地的那一瞬間,媽媽恰好趕到並用自己的雙手牢牢地托起了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