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卸下欲望的枷鎖,感悟幸福的真諦 珍惜自己,活在當下(1 / 2)

第十七章 卸下欲望的枷鎖,感悟幸福的真諦 珍惜自己,活在當下

對自己的生活要珍惜,對自己的生命要仰視和敬畏,就像登山人對珠穆朗瑪峰的敬畏一樣,不要用征服的字眼,要用感恩的心情來攀登。

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生活的。每個人的成長不僅取決於個人的主觀努力,還取決於本身的生活環境。曆史上有的時代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而有的時代則萬馬齊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不同。社會環境是人們成長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是人們成長、發展的土壤。

雖然,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條件,但是,任何人也不能主觀地去選擇時代,隻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去認識時代為你提供的條件,進而加以改造和利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隻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不僅有一個認識環境的任務,還有一個改造環境的任務,要減少壓力,離不開這兩項任務。

是順境有利於人的成長發展,還是逆境有利於人的成長發展?有人提出逆境出人才論,並舉出屈原、司馬遷、孫臏的例子,可謂艱難困苦,玉汝乃成。也有人反駁說:逆境不是窒息了眾多的潛在人才的發展嗎?於是,又有人提出順境出人才。

其實,生活的海洋並不平靜,人生的道路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立誌成才者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不幸,如政治上的打擊,家庭中的不幸,身體上的病殘,心靈上的創傷等。這種惡劣的環境是對每個人的一種沉重打擊。但身處逆境而能奮發崛起,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立誌成才的人,隻有把握住現在,活在當下,腳踏實地地一步步向前,才能最終戰勝壓力,並到達成功的彼岸。

有一位善於解決人生困境的老師,身邊聚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弟子。這些弟子有什麼疑問都來問老師,老師總是說:“要活在當下呀!”

但是,“活在當下”這一簡單的答案,無法滿足弟子們的要求,他們總是懇求老師給一個更深奧和更詳盡的解答。

這時候,老師就會麵有難色地說:“好吧!既然如此,等我查一查古代的聖賢是怎麼說的,明天再告訴你們,對於這麼深奧的問題,他們一定有很好的答案呀!”

原來,老師有一本大書,記載了古代聖賢最重要的智能,鎖在書房最高的櫃子裏,由於這本書是如此珍貴,他嚴禁任何弟子靠近。

第二天,等老師翻過那本大書,弟子就會得到一個充滿智能的答案。可是,如果有了新的問題。老師又說:“要活在當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