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太初四年,得益於充足的降水和不那麼多的蝗蟲,遼河平原秋糧豐收,拳頭大小的土豆和黃橙橙的玉米,以及沉甸甸的稻穀,堆滿了遼東各個州府縣的穀倉,管糧食的小吏裂開嘴角傻笑,瀕臨遼東的草原牧場上,牛馬長得驃肥身健,民政官員統計說,大型牲畜數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不止·····整個遼東可謂風調雨順。
仿佛是上天眷顧穿越者,眷顧多災多難的大齊,給太上皇一個驚喜。
然而就在大家以為否極泰來,帝國的一切都在慢慢變好時,變故卻再次發生了。
九月初,在大齊統治核心,在鐵嶺清河等地,發生了農戶對農會的叛亂活動。
那些原先老實巴交堅決擁護大齊的農戶,將收獲的土豆稻穀藏在自家櫃子裏,埋在後院地窖裏,拒不上交給農會,按照農會餘糧征調製度,普通農戶需要上繳當年收成的七成左右將無償上繳給農會。
農會派人進入各家各戶強征糧食,遭到許多農戶的堅決反抗,一些退伍老兵也加入反抗隊列中。
最終,釀成鐵嶺等地大規模的農戶叛亂。
帝國之所以如此沉重剝削老區百姓,是因為近幾年發生的幾場大戰都在北方,比如和朝鮮的戰事,和羅刹鬼的戰事,以及準備報複倭國的軍事行動。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糧草,是支撐東征西討的決定性因素。
實際上,要維持帝國戰爭烈度——即要滿足同時發動三場局部戰爭的能力——遼東和關內百姓都需要勒緊褲帶,節約每一粒糧食,以供應前線部隊。
除了曠日持久的戰爭,百姓還需承擔工業積累造成的農業消耗,以及在湖廣修築的天心城。
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後,都轉嫁到了普通農戶身上。
武定皇帝主政時,曾經多次減免農戶負擔,施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孫傳庭等人迫於後勤壓力,不斷加重賦稅,直到百姓難以為繼。
齊國存在不過才十五年時間,這短短十幾年中,至少爆發了五次針對帝國的大規模農民暴動,小規模的叛亂更是數不勝數。
距離穿越者的皇圖霸業越近,百姓的負擔便越重,直至全麵崩潰。
好在劉招孫從一開始便適應了崩潰。對他來說,隻是一次次考驗。
再苦一苦百姓,在這裏並不是夢囈和影視劇台詞,而是某種迫切的政治經濟現實。
每當夜深人靜,與嬪妃們纏綿悱惻結束時,劉招孫捫心自問,總會安慰自己說,古往今來,所有帝國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英國是這樣,法國是這樣,俄國是這樣,大齊,也概莫能外。
~~~~
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仁宗時代,帝國解密檔案,才為世人提供了了解太祖統治時期,農戶暴動主要成因。
在這份絕密檔案中提到,太初四年(1636年)5月受命前往鐵嶺平定農民暴動的第二兵團主官鄧長雄,在寫給太上皇的有關該省農戶暴動的奏章中指出:
“這次暴動(即鐵嶺暴動)的主要原因,和關內其他府縣的情況是一樣的,是對餘糧收集製不滿和農會橫征暴斂、粗暴推行餘糧造成的。”
“餘糧收集製”,是大齊在武定初年推行的一項軍事政策,後世也稱之為“糧食攤派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