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堂課感恩——感謝每一縷陽光,珍惜每一滴水 從此不再憤憤不平(1 / 2)

第24堂課感恩——感謝每一縷陽光,珍惜每一滴水 從此不再憤憤不平

北大踹了我一腳。當時我充滿了怨恨,現在卻充滿了感激。如果一直混下去,現在可能是北大英語係的一個副教授。

——俞敏洪

很多人都認為,感恩和沙發、芭蕾、香檳、咖啡、巧克力等“洋詞語”一樣,也是一個舶來品。美國不是有個世人皆知的感恩節嗎?肯定是從那兒來的。其實不然,“感恩”一詞,很早就出現在中國了。比如西晉時期成書的《三國誌·吳誌·駱統傳》中,就有“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溼,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誌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的句子,唐代詩人陳潤也曾寫下過“丈夫不感恩,感恩寧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的詩篇。而民間關於“感恩珠”的神話傳說,至少可以上溯至漢朝。所以說“感恩”和“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禮貌謙讓、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等行為一樣,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中國,感恩戴德、知恩圖報,是一種最起碼的良知,而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則是毋庸置疑的小人行徑。但時至今日,“感恩”也不應再簡單地理解為“對別人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它既是一種品德修養,也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更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美國人安東尼·羅賓年輕時隻能在10平方米的單身公寓裏棲身,生活一塌糊塗,人際關係惡劣,前途十分暗淡。但短短二十年時間,他卻成為了擁有數億資產的成功學大師。是什麼力量讓他走出困境,也讓他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呢?安東尼毫不隱諱地說:“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存有一顆感恩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因為父母給予我們生命,並養育了我們,我們應盡兒女之責,善待父母、反哺父母;我們要感恩老師,因為在老師的教誨中我們一天天地長大,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恩師;我們要感恩朋友,因為在我們傷心時,朋友能傾聽我們的傾訴,在困難時給我們一片希望,我們要珍惜這份友誼,在朋友需要我們的時候,伸出手來;我們還應感恩生活,是生活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苦,什麼是甜,教會了我們吃苦耐勞,讓我們收獲人生財富,一步步走向成熟……”

其實,大凡偉人、名人,大都具有感恩之心。滿懷感激,孟郊寫了《遊子吟》,毛澤東寫下了《給徐特立的一封信》,朱德寫了《我的母親》,朱自清寫了《背影》,海輪·凱勒寫了《我的老師》;滿懷感激,李嘉誠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牛根生成立了老牛基金會,比爾·蓋茨成立了比爾—梅琳達基金會……

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湧泉相報,但起碼應該有報恩之心,有感激之情。不要把父母的養育視為當然,不要把老師的培養看作應該,不要把戀人的嗬護當成自然。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片肺腑之言,也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一個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冷酷無情,必定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在人脈即一切的當今社會,這樣的人,非但人生高度有限,而且很容易成為千夫所指,被社會拋棄。

幾年前,湖北《楚天都市報》報道了一條“湖北5名貧困大學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資格”的消息,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