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太後充當攝政王 2.廢立皇帝視同兒戲
高宗死後三天,宰相裴炎上書說:“如今,新皇正在守孝,尚未親政。守孝期間應由皇太後暫行皇權!”
這個裴炎不僅是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的宰相,而且是高宗皇帝臨終前給兒子指定的唯一顧命大臣,以這樣的身份說話當然是一言九鼎,何況高宗的“遺詔”裏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之語,朝中無人反對。
武則天開始獨自臨朝,行使皇帝的權力。
在這個世界上,誰做了皇帝也不會再心甘情願將皇權交出來,除非他是傻子。別人不會,武則天更不會。
在這一個月裏,武則天先是安撫皇室宗族,把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兒子們都加封了爵位;同時,調整宰相人選,那些不聽話的宰相要麼撤職,要麼被調離崗位,把支持她的人全留下來,並補充了支持自己的新鮮血液。
隨後,她又掌握了禦林軍和全國兵權。
李哲是個孝子,安安心心地守孝。等他守完二十七天回到皇帝位子上一看,傻眼了,自己的人不見了,四周全是母親的人。從親政的那一天起,他就感覺自己這個皇帝很窩囊,處處被母親掣肘,無法施展拳腳。
李哲不願接受這樣的現實,於是決定提拔自己的人。
親政的當天,他把嶽父韋玄貞提拔為豫州刺史。這本是慣例,自己做了皇帝,讓老丈人沾點光,提升一下職務,實屬人之常情。不過,他見母親處處掣肘自己,心裏急了,急於在短期內組建一個支持自己的成員班子。幾天後,他又下令把嶽父提拔為宰相。然而,這卻是一個敗招。
首先,他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武則天,使母子權力之爭一下抬到了桌麵上,傷了武則天的麵子,必然招致武則天的全力反撲。
其次,武後暫行皇權是裴炎的提議,裴炎是宰相集團中的實權人物,李哲此舉顯然也把矛頭指向了裴炎,裴炎好不容易才混到了這個位置,當然不希望有人來分他的權。因此,對於提拔韋玄貞為宰相,裴炎明確表示反對,不肯起草詔書。
在武則天的幾個兒子中,李哲這個人能力不怎麼樣,但脾氣卻是最火爆的一個。見一個臣子居然敢頂撞他這個皇帝,心裏很是不爽,無名火從胸中升起,衝著裴炎大發雷霆:“朕要封他做宰相有什麼不行?天下是朕的天下,朕有權封賞誰,就算朕把天下送給韋玄貞,又有什麼不可以,又關你什麼事?”
這裴炎也不是吃醋的,身為宰相,他本就有駁封的權力,何況身後有武則天撐腰,當然不會吃李哲這一套。他跑到武則天那裏上奏說:“太後,皇帝昏庸固執,封宰相不成,居然揚言要把天下送給韋玄貞,臣苦勸不聽,不知如何是好,請太後明示?”
武則天聞聽此話又驚又喜,故意反問道:“真有此事?”
裴炎說:“確有此事。”
兩人沉默良久,隨即商量對策,達成一致意見:廢除昏君,另立賢德之君。
出人意料的是,新君的人選不是李哲的兒子,盡管高宗生前已將李哲的兒子封為皇太孫,但武則天還是選擇了李哲的弟弟、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李旦為皇位繼承人。原因很簡單,若立李哲的兒子,李哲就成了太上皇,他的謫妻韋後就成了太後,武則天就成了太皇太後。按慣例,新皇帝小,是由太後輔政,一般輪不到太皇太後,除非太後沒有這個能力。而立小兒子李旦,武則天仍然是太後,有充足的理由參政議政。
嗣聖元年(684)二月的一天,武則天通知群臣上朝議事。文武百官都感到奇怪,新皇已經親政了,為何要由太後發布命令呢?
文武百官來到朝堂,皇帝李哲和武則天都坐著,朝堂內雅雀無聲,空氣像凝固了似的,大家都聞到了一股火藥味。皇帝李哲強作鎮定,卻流露出惴惴不安的神情。
宰相裴炎、劉禕之和禦林軍將軍程務挺、張虔勖走進朝堂。裴炎上前,大聲高呼:“奉太後懿旨,廢皇帝為廬陵王!”
文武百官驚呆了,還沒有等他們反應過來,幾名軍士上前,早已把李哲拉下了皇帝寶座。李哲一邊掙紮一邊質問道:“朕有何罪?太後為何要廢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