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太後充當攝政王 4.卸磨殺驢,維護自身利益(2 / 2)

裴炎謀反是不可能的。他已經位極人臣,成了宰相集團的領頭狼,武則天又那麼信任他,他為什麼要謀反?況且,謀反不像聊天吹牛那麼簡單,要有軍隊,要冒很大的風險,一旦失利,那是株連九族的罪。裴炎手中沒有軍隊,已經位極人臣,犯不著冒那麼大的風險。如果說叛軍中的重要頭目薛仲璋是他的親外甥,可以作為他謀反的證據的話,那就更經不起推敲。如果說裴炎真想跟李敬業勾結的話,他就不會派自己的親外甥去,這等於告訴天下人“此地無銀三百兩”,一下子把人們懷疑的眼光都吸引過來。就算他認為別人不可信,隻能派自己的外甥去,現在戰爭已經打起來了,他應該積極組織力量平叛,避免讓武則天懷疑自己,然後再便宜行事,和李敬業裏應外合。但事實上,裴炎做得恰恰相反,他並沒有積極組織力量去平叛,這說明他心無雜念,並沒有謀反的意思。

既然如此,武則天為什麼還是要殺他呢?很簡單,他和武則天的矛盾升級了,武則天忍無可忍。

在廢除太子李賢,廢掉皇帝李哲的問題上,兩個人的意見是一致的,因為李賢和李哲都是個刺頭,不拿下他們,武則天的皇帝夢就會落空,而裴炎的權臣也做不成。改立相王李旦後,武則天把這個新皇帝軟禁起來,兩人的關係就慢慢變了。

兩個人的矛盾源於兩個人的政治目標不一樣:武則天想當皇帝,裴炎想當權臣。立李旦,是因為李旦好控製,武則天可以繼續垂簾聽政,逐漸向皇權靠攏。而裴炎則認為立李旦,一旦李旦親政後,自己可以憑著擁立之功,繼續組閣操縱朝政,畢竟李旦比李賢和李哲好控製。然而,李旦親政,裴炎組閣,勢必要把武則天晾在一邊,這是武則天絕對不能接受的。於是,兩人的矛盾迅速公開化、白熱化。

武則天追尊自己的祖先,又建武氏七廟,其他大臣都沒有意見,但裴炎說話了。裴炎說這不符古禮,太後應該收回成命。當年漢朝的呂後就是因為這樣做,為呂氏家庭埋下了禍根。言下之意,如果你一定要堅持這樣做的話,你也會像呂後一樣呀,為武氏家族招致不幸。這一番話惹得武則天是非常不高興。

揚州叛亂剛爆發,有大臣建議,說揚州叛亂打出了匡複李唐的旗號,李唐宗室肯定很興奮,要是他們跟叛軍勾結,裏應外合,局勢就危險了,不如先把他們殺了。武則天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說可以考慮,可是裴炎又出麵反對,他說宗室的人又沒有謀反,怎麼可能無罪而誅呢?武則天很不高興。就這樣,兩人的矛盾漸漸激化。加上裴炎對積極平叛無動於衷,公然借著叛軍的勢頭來逼宮,讓她還政於李旦,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她對裴炎動了殺機。

殺掉裴炎後,武則天又把矛頭指向了那些為他鳴冤叫屈的大臣,將他們一個個趕出朝廷,貶到地方。有些人被貶到地方很快死去,有些人在地方呆了一輩子,再也沒有回到朝廷。從此,朝臣一個個噤若寒蟬,誰也不敢對武則天說個“不”字。

文官集團給搞定了,武則天又開始收拾武將,因為武將中也有支持裴炎的。當然,武則天沒有立即下手,是因為武將手裏有兵,對付他們必須慎之又慎,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平叛。揚州叛亂平定後,武則天決定對武將動手了。她派出一匹快馬,讓使者飛奔唐朝和突厥交戰的最前線,將程務挺斬殺於軍中。程務挺是禦林將軍,之前因為有他的支持,武則天順利廢黜了中宗李哲。如今他身為主將抗擊突厥,作戰非常勇敢,是唐朝北部邊疆的一顆擎天大柱,隻因為裴炎下獄後,他曾經給武則天寫了一封信,替裴炎鳴冤叫屈,武則天就判了他的死刑,罪名同樣是謀反。

好啦,裴炎和程務挺一文一武,罪名都是謀反,是兩條大魚,現在已經伏法了,其他的蝦兵蟹將就好辦了,該收網了。

於是,武則天對朝中大臣又進行了一番梳理,凡是她看不順眼的大臣,都一個個拉扯進來,是文官就說他們勾結裴炎,是武將就說他屬程務挺一夥,就這樣,所有對她統治不利的人都被清洗了,武則天終於徹底控製了朝廷。

職場聖經語錄

684年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極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她廢掉了李哲,軟禁了李旦,誅殺了裴炎、程務挺,平定了李敬業叛亂,把一切反對自己的人清理出朝廷。朝廷和諧了,滿朝上下都是恭維和附和的聲音,而這和諧的局麵來之不易,它是用暴力和血腥換來的。在這一係列的勝利中,武則天的自信達到了頂峰,她認為,男人們能幹的事,她一樣能幹,甚至比男人們幹得更好。她開始向至高無上的皇權發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