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代女皇的功過是非 3.冊立皇太子風波(3 / 3)

武則天心裏受到了震撼,老百姓不忘李唐呀!契丹人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另一股要求武則天立兒子為繼承人的力量出現了,這些人不是別人,而是跟她最親密的兩個麵首: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

武則天很喜歡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因為這個緣故,兩個小男寵身價倍增,很多大臣都巴結他們,連武承嗣、武三思這樣的人也不例外,還親自給他們牽馬、拉韁繩。張氏兄弟也不是傻子,知道這些人為什麼巴結他們,完全是因為武則天的麵子。可是武則天已經老了,活不了多少年了,要是武則天一死,這些人又會怎樣對待他們呢?想到這些,他們倆感到非常害怕,想找高人指點迷津,看今後的路該怎麼走。這時,隻用一句話就把來俊臣送上斷頭台的吉頊出場了。他主動找到張氏兄弟,三個人一塊吃喝,酒過三巡,吉頊說:“你們兄弟現在炙手可熱,勢傾朝野,可這一切並不是靠你們自己的功勞掙來的,嫉妒你們的人有很多。現在再不想法立下大功,今後怎麼保全自己啊!”這番話說到了張易之兄弟的心坎上,兩人趕緊請教吉頊:“給我們兄弟出個主意吧。”吉頊就說:“很簡單,天下百姓都沒有忘記唐朝,都想恢複廬陵王的地位,如果你們說服皇上重立廬陵王,不就等於立下了曠世奇功嗎?今後廬陵王做了皇帝,二位不但能保全自己,還可以憑擁立之功永保富貴”。

二張聽後連聲稱謝,連說這是個絕好的主意。

吉頊為什麼不主張立李旦呢?很簡單,因為李旦本身就是皇嗣,

隻要武則天決定傳位給兒子,那他由皇嗣變成皇太子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無需感激誰。但李哲卻不一樣,他是被廢掉了的皇帝,按常理說是永無翻身之日,如果能被重立為太子,今後登基為皇帝,這些幫助他重返皇位的人,那就立下了曠世奇功。因為自古以來,被廢掉的皇帝能重返皇位的,簡直是人間奇跡。如果他和張易之兄弟等人能促成這件事,那今後還愁沒有富貴可享嗎?

當天,張易之、張昌宗就去跟武則天吹枕頭風,說陛下不如把廬陵王招回來,立他為太子。武則天嚇了一跳,心知以張氏兄弟的政治智商絕對說不出這樣的話,而且說出的人選居然最合自己的心意,忙問是誰叫他們這樣說的。張易之說是吉頊,於是,武則天就把吉頊找來。此時的吉頊早已脫胎換骨,不再是什麼酷吏。他為武則天分析利弊得失,幾乎把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做了一番分析。武則天無語了,沒有辦法,從文武百官到民間百姓,再到外麵的契丹等邊疆少數民族以及自己身邊的人,沒有一個向著武氏子弟。況且,她也不得不顧及自己身後的祭祀問題,想起高宗當初對自己的種種好處,於是決定順水推舟,召回廬陵王。

聖曆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假托說廬陵王生病,將其一家老小接回洛陽,整個行程高度保密,連狄仁傑也沒有告訴。等到廬陵王一家回到洛陽,武則天才召見狄仁傑,跟他提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還被蒙在鼓裏,又是一番慷慨陳詞,說應該把廬陵王接回來。武則天說:“那樣吧,我把廬陵王還給你”。此時,簾子掀開,狄仁傑驚呆了,這不就是廬陵王嗎?可是當年那個心浮氣躁的年輕皇帝經過了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後,已變成瘦弱的老頭兒了,狄仁傑忍不住老淚縱橫,長跪不起。

廬陵王回到洛陽,武承嗣全明白了,他再也沒戲了!折騰了那麼多年,居然是這樣一個結局。武承嗣一氣之下病了,而且是一病不起,死掉了。奪嫡之戰終於落下大幕,李唐子孫勝出。

這裏有一個問題,武則天既然決定傳位給兒子,為什麼不傳給李旦,而要傳給李哲呢?

首先,李旦是很知趣的,這麼多年在母親身邊能活下來已經是萬幸了。現在母親把哥哥李哲接回來,用意是很明顯的。於是他主動讓賢了,反複上書,甚至以絕食明誌,要求武則天立哥哥為太子。其次,武則天有自己的考慮,她之所以順勢接受了李旦的請求,改立廬陵王李哲為太子,主要有三方麵的考慮。

一是李哲在朝廷沒有根基,自從被廢貶往外地後,在外戰戰兢兢過了十五年,這期間,朝中大臣如走馬燈似的換將,朝中官員早已不是當年的那撥人了,讓他當太子,就是光杆司令一個,對自己這個做母親的不會有什麼威脅。而李旦不一樣,李旦一直追隨自己呆在洛陽,先前那些要求恢複李唐王朝的大臣,都是以他為旗幟,他身後的勢力不小,一旦立他為太子,自己還能不能掌控朝局很難說。一個皇帝最怕的就是被太子和群臣架空,失去權力。

二是,圍繞儲君之子,以武承嗣為首的武氏子弟隔三差五地向李旦落井下石,雙方早已結下了梁子,若是立李旦為太子,今後做了皇帝,勢必要對武家人瘋狂報複。這樣一來,屠殺李唐宗室的慘劇就要在武氏子弟身上上演。而李哲這些年跟武家的人沒有正麵衝突,他當皇帝後,不至於對武氏子弟大開殺戒。

三是,武則天的皇位本是從李旦身上奪來的,李旦降為皇嗣,皇嗣與皇太子隻是一步之遙,李哲是待罪之身,如果武則天傳位給兒子,李旦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所以,他無需對武則天感恩戴德。李哲不一樣,從來沒有聽說哪個皇帝被廢黜後會重返皇位,他早就絕望了,隻想著怎麼在戰戰兢兢中了此餘生。現在,武則天重新立他為太子,使他得以重返皇位,他更容易感激武則天的再生之德。

有此三個理由,廬陵王李哲就成了太子的不二人選。聖曆元年九月,武則天立廬陵王為太子,棄用李哲之名,恢複其出生時的小名李顯,意味著新生,不再是以前那個被廢的皇帝,而是重獲新生的太子。久視元年(700)十月,武則天宣布恢複李唐王朝使用的夏曆,不再使用大周王朝使用了十年的周曆。這是一件大事,標誌著武則天從心裏要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大周王朝,至於什麼時候恢複李唐,那就看自己能活多久了。

職場聖經語錄

偌大一份家業傳給誰,這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在武則天這裏卻成了很大的問題。雙方爭來爭去,死了那麼多人,終點又回到了起點。血濃於水,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專製時代,尤其是家天下時代,將天下傳給自己的子孫,這是不二法則。武則天雖然猶豫過,但她仍然沒能跳出這個法則,這就是宿命,也是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