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夏商篇 黃 帝
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黃帝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黃帝的母親叫附寶。黃帝是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關於黃帝的曆史資料十分稀少,比較可信的是曆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居於軒轅之丘。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新鄭市軒轅丘,但這一說法未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多種發明獻人類
有傳說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誕辰日是農曆二月初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又傳說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係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礄氏之女。在今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裏,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
又傳說黃帝生於山東省曲阜市,這一認定是目前古代曆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通論。據古史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而壽丘位於曲阜城東四公裏的舊縣村東,宋真宗尊黃帝為趙姓始祖,曾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並於曲阜壽丘起建景靈宮、太極觀進行祭祀。景靈宮共1320間,是當時禮製最高的廟宇,占地1800畝,是今天曲阜孔廟的三倍還多,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後,推崇黃帝,下令重修景靈宮,準許漢人祭祀黃帝,後景靈宮毀於元末戰亂。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少昊陵。而目前,曲阜市正在重建景靈宮,重建黃帝城,並向社會宣布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故裏。
還傳說黃帝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佶、儇、衣。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根據史書記載,黃帝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新鄭,也有建都於涿鹿的說法。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幹支,製樂器,創醫學。並以十天幹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從甲子、乙醜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這種甲子方法沿用至今。
史書還記載黃帝有許多發明。在數學方麵: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製;在軍隊方麵:風後衍握奇圖,始製陣法;在音樂方麵:伶倫取穀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在衣服方麵:正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在醫藥方麵: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在文字方麵:倉頡始製文字,具六書之法。在鑄造方麵: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裏)之銅以造貨幣。其他還發明了舟車、弓矢、房屋等。
涿鹿之戰滅蚩尤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分布的地域,和早先的炎帝部落一樣,在薑河(今渭水流域)一帶,大抵還要偏西南一點。炎帝神農氏傳到帝榆罔這一代,國勢逐漸衰弱,原來臣服的部落紛起爭奪,其中最強悍好鬥的,就是九黎族。由於和炎帝雜居,有的記載還說他們也是炎帝之後。
九黎族的文化並不落後,據說最早的銅器就是他們使用的。山上驟發大水,銅礦隨水流出,蚩尤得到它製造鋒利的兵器。這個時候,大抵還在新石器時期,其他部落的武器還是一些石器和木器,蚩尤部落的戰鬥力和對其他部落的騷擾,可想而知。人們對蚩尤又恨又怕,以致到了後來,都把他當做一種可怕的怪物。
九黎族是一個大族,裏麵有不少部落,大抵這些部落的酋長,都有叫蚩尤的習慣,因為有個傳說就是說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這些蚩尤愛穿一些奇特的衣服,或者在身上文上一些招搖的花紋。他們的話外人不能聽懂,於是就說他們“獸身人語”;他們戰鬥時不但使用銅兵器,還用銅塊銅片包在頭上,有了簡單的頭盔,跟黃帝打仗的時候,還用頭上的銅片像牛角一樣抵人,於是又有人說他們“銅頭鐵額”。起初,炎帝采取和好政策,重用他們,讓他們監臨四方,不過,他們卻監國自盜,到處征伐,弄得其他部落怨聲載道,等炎帝醒悟過來時,他們已經異常強大了,炎帝打不過,隻得向黃帝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