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生下昌意後不久,黃帝就和嫘祖回到自己原先居住的有熊國一帶。此前的西陵國之行,黃帝已經聯絡了一些長期遭蚩尤壓迫的部族,他的老丈人,成都平原上的西陵國國王也是其中之一。這些部落的加盟,實是黃帝戰勝蚩尤的前提。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黃帝下定決心要誅滅蚩尤。據說阪泉和涿鹿兩地,是當時的主戰場。這兩處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也有人說是在山西)。黃帝這邊,有很多被蚩尤欺淩的弱小部落,黃帝把他們聯合起來,人數不少;蚩尤那邊,雖然全天下的人都恨不得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卻拿他們的銅頭鐵額、“兵杖刀戟”沒有辦法。
雖然人多勢眾,黃帝仍然不敢掉以輕心,據傳他訓練熊、羆、貔、貅、虎等猛獸,利用它們作戰;他還有一種厲害武器,就是弓箭,弓和箭都是木製的,不過,在當時卻不失為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黃帝手下還有幾員大將,最著名的是風後和力牧,他們用兵如神,後來寫兵書的都把他們奉為祖師爺。我們知道,居住在海邊的伏羲氏子孫就有很多姓風的,風後可能是海邊的一個部落;力牧則可能跟早先的黃帝一樣,是一個遊牧民族。黃帝的這些優勢,蚩尤相形見絀。
黃帝在涿鹿跟蚩尤一決勝負,在此之前,傳說他們已經大戰了七十一場,卻依舊難分勝負。黃帝把蚩尤圍在涿鹿之山上,圍了三年也沒有攻下來;而蚩尤想扭轉不利戰局。在涿鹿之野,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黃帝打了多年的仗,總結了不少經驗,據曆史學者錢穆說,最早的兵書,就是黃帝寫成的。人類最早的戰爭,大概總是一團混戰,有了兵書後,黃帝的軍隊進退有度,攻守有方,已經有王者之師的風範了。為了鼓舞士氣,黃帝還令人將東海流波山上的怪獸“夔”捉回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麵;又派人將森林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一敲這麵鼓,方圓500裏都聽得到。響亮的鼓聲,不但可以鼓舞士氣,還能聯絡遠處的士兵,傳遞戰爭消息。
有了這些發明,黃帝自然添了幾分勝算,經過一番血戰,黃帝終於在涿鹿大敗蚩尤,結束了戰爭,這也是中國百姓日夜盼望的結果。據說蚩尤還想逃,黃帝就用大鼓,敲得他不能動彈,蚩尤後來被殺於中冀(今河北保定),身體和頭顱,也被黃帝分埋到兩個地方,以防他再作亂。
蚩尤戰敗,依附他的部落自然也就作鳥獸散。黃帝把戰俘分別處理:降服的,遷到“鄒屠之地”,也就是黃帝統治的山東一帶;凶惡的,流放到“有北之鄉”,也就是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聽話的,也重用他們。投降的蚩尤部落,黃帝用他們觀測天文,以利農時。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隻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在今陝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時代,黃帝就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們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他帶領中華文明從野蠻向文明發展,從而將他奉為人文始祖。根據《二十五史新篇》講,黃帝可能實有其人,是父係氏族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長。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並做了許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