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活上的日益奢侈,賦稅也上加重,而鹿台的府庫,朝歌的糧倉,卻裝得滿滿的。百姓日益怨恨,諸侯漸有離心。此時,地處商朝西邊的一個屬國周日益強盛。帝辛四十四年,武王伐黎,並把他滅掉。
黎國在今山西省上黨壺關,位於紂都朝歌之西,是一個位近王畿的方國。武王滅黎的消息傳到朝歌,滿朝文武為之震驚。賢臣祖伊奔告紂王說:“天帝莫不是要結束我殷的王命?不管從人事來看,還是從大龜的神靈,都不敢告知殷的前途有什麼好的征兆。不是先王不顧恤他的後代,隻是王淫佚過度,不遵守王道常法,自絕於先王,所以上天丟棄了我們,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如今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殷命早絕的。王打算怎麼辦”?紂王聽後,坦然地說:“我的命不是天給的嗎?他們的惡言,又能把我怎麼樣呢”?祖伊踉踉蹌蹌地走下殿來,說:“紂王真的是不可以勸諫了”。從此以後,紂王越發淫亂下去。整個紂都,如盛夏的鳴蟬,似滾開的肉羹。神祗沒人敬祭,宗廟無人管理。大臣、小人都做偷竊奸邪的壞事。犯了法的人受不到懲罰,不犯法的人也得不到寬容。因而紂王的宗親,沒有不擔心王朝命運的。殷太師疵,少師疆看到紂王如此對待天帝、祖先,知道殷朝的天下快要完了,便偷偷在抱著祭器、樂器,逃往周國去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一年,武王看到紂王荒淫無道這地方,親也叛了,眾也離了,知道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能不伐滅他了”。十二月癸巳,周武王遵文王遺命,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由鎬京出發,東征伐紂。師行二十五日,於丁己日到達盟津,在盟津大會諸侯。與會諸侯有庸、羌、徽、彭、濮等方國,周師聯軍合計兵力達三十多萬。周武王作了伐紂的總動員,武王從上天設君談起,繼數商紂罪行,最後談到自己這次伐紂是恭行天罰;指出紂惡貫滿盈,代紂必勝,不要錯過這個時機。戊午日,整個聯軍渡過大河,周武王循諸侯的請求,再作動員。指出商紂不以夏亡為鏡子,而且罪惡超過夏桀,是自絕於天,不可不伐。希望大家一心一德,以立不世之功。戊午的次日即已未日,這天正是冬至。黎明的時候,周武王親自檢閱了聯軍,在北上之前,武王又作動員,再次說明伐紂是恭行天罰,要求百夫長以上的軍官,都要果毅勇敢,幫助自己的君主,多立戰功。盟津離紂都約四百裏,已未離癸亥隻有六天。他們於是“選馬而進”。從而大大提高了進軍速度。終於在癸亥日,“朝食於戚,暮宿百泉”。在共邑百泉,埋鍋造飯,稍事休息,大軍便向牧野進發。
帝辛五十二年正月甲子,天色微明,但見周武王在文王木主前,舉行“歲祭”,接著武王左拄黃鉞,右執白旄,到軍前作戰前誓師,說:“舉起你們的戈,提起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聽我誓師”。武王在這次誓師的話中,除再一次揭發紂王的罪行外,特地舉出了紂王重用四方逃亡的罪囚這件事,這是最能觸及方國諸侯對紂王仇恨的。繼而武王又一次表白了自己是恭行天罰。並宣布了戰爭進退擊刺的節製,以明陣戰紀律,以期獲取全勝。誓師之後,武王令師父與百夫,到紂旅前挑戰。於是尚父率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五百人,虎賁三千人,衝向紂旅。衝陣的周師如貔、如貅、如熊、如羆;而紂王的軍隊,卻沒有決戰之心,相反地倒是希望武王的軍隊,更快地打下朝歌。所以盡管紂王左右揮動他手中的令旗,命令前鋒應戰,無奈紂軍前鋒不唯不前進,相反都掉轉矛頭,向後殺去。紂軍陣腳大亂,接著武王的軍隊掩殺過來。紂王的七十萬大軍山倒坡滑,一下子潰退下來,直到朝歌外城。武王的大軍,當天便進入商國。商紂王一看大勢已去,躲也無處躲,藏也沒處藏,就在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然後投火自焚而死。殘暴的商紂王自取滅亡。
就這樣,這個立國六百多年的殷商帝國,在殷紂的手中,被一個地方百裏的部落氏族給推翻了。
帝辛在位五十二年,關於紂王的為人,後世貶毀的多。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替殷紂抱過不平。當代的曆史學家郭沫若也曾說過:“實際,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中華民族之能向東南部發展,是紂王的功勞。”所以,對這樣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曆史帝王,他的一生功過是應該給以正確評說的。紂王在位,雖曾作過不少壞事,但從中華民族的統一與發展來說,他的功績還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