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篇

周朝是中國曆史上繼係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然而,由於王朝命運的改變,國家發展緩慢。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後,經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治理,一改商王朝時異姓國族林立而臣服於商的體製,逐漸在“九州夷裔”的廣袤地域裏,建立起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以姬姓周室宗族體係為主幹框架而融合諸族的國家。周朝有兩座都城,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曆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為東周。

到了東周時,其統治範圍日益縮小,統治者為了顯示他們的權力,給其轄下的有影響的屬國統治者分封了不同的爵位——公、侯、伯、子、男。由於權力分散,這些屬國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爭鬥。這一時期,群雄並起,百家爭鳴,成為我國曆史上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時代。

曆史學家將東周分成兩個部分:春秋時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81年)和戰國時期(公元前481年~公元前221年),據說它們的名稱主要來源於《春秋》《戰國策》這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