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篇 姬 昌(1 / 1)

周代篇 姬 昌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在商紂王時為西伯,是三公之一,姓姬,名昌,又稱周侯、西伯、伯昌、姬伯,文王為其死後迫尊之號。古公亶父之孫,季曆之子。他生卒年不詳,傳說活了97歲,任周族首領50年。

姬昌是在其父季曆死後擔任周族首領的。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人,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關心民間疾苦,勤於政事,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他以仁德為本,寬厚待人,保持質樸的美德,深得人心。這樣,周族逐漸興盛起來。為了使自己更有實力,他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一大批仁人誌士前來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薑尚,即薑子牙。一次姬昌外出遊獵,在渭水支流石番溪畔,見到正在垂釣的薑尚,攀談後得知薑尚是個通曉天下形勢、胸懷大誌的難得的文武全才,就請他一起回都,立為國師。薑尚後來在興周天商的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姬昌在位時,商王朝還十分強大,所以,他在表麵上仍臣服於商,但暗中加緊發展經濟擴充軍隊。紂王聽了崇侯虎的告發,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羑裏。他鎮定自若,潛心研究八卦,創製了《周易》。後在臣子的營救下,被釋放回到了周。得釋後,昌向商獻洛西之地,請除炮烙酷刑。這時,他的決心已下,一定要攻滅商朝,報仇雪恥。

為做好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遊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並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於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課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畫像,都來自漢代的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西伯昌晚年,周的勢力已非常強盛,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終身沒有稱王。其子武王(見周武王)伐商後,始追稱他為文王。

遷都後第二年,就在大功垂成之際,姬昌得了重病。他自知不久於世,就囑咐他的兒子姬發要抓住時機,不要猶豫不決。姬昌雖然沒有親自攻滅商朝,但他為兒子滅商建立周朝掃清了道路。他以德興邦、以德治天下的豐功偉績,受到了後人的推崇。後世儒者將他列入聖人行列,成為帝王政治風範的典型。

古書記載文王研究的“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近年在岐邑所在周原發現的周人甲骨上,發現有與《易》卦有關的數字。由此看來,文王演卦之說是有所根據。

武則天改國號周時,追尊周文王為南周始祖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