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篇 孔 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人、萬世師表。一生主要從事私人講學,晚年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其哲學思想主要提倡“仁義”、“禮樂”等,是中國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其儒家思想滲入人們的生活、文化等各個領域,其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生平事跡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因其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各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一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隻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九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
當時,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製著“三桓”。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削弱“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十三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麵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麵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麵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隻好又返回。
魯哀公二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思想品格
孔子首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他為人正直、樂觀、積極向上,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樂觀向上、一生好學的作風,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