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篇 文天祥(1 / 3)

宋代篇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20歲,舉進士。開慶初年(1259年),元兵犯宋。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文天祥當時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乞斬宋臣以一人心”。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複興國等縣,包圍贛州,氣勢頗盛。不久,元大將李恒到江西,打敗宋軍,後文天祥為元軍所俘,經珠江口零丁洋時,賦著名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不屈之誌。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狀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幾百年來,受到世人的欽仰。有人讚揚他說:身任相國,扶顛持危,文天祥和諸葛亮是相同的,但他慷慨盡節;舉義倡勇,殺身不異,文天祥和張巡一祥,但他位至宰相。“名相烈士,合為—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這個評價是恰當的.文天祥在中國曆史上,是著名的宰相,英勇節烈之士,他的事跡足以彪炳千古!

勤學苦讀

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文儀喜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經史百家,無不精研;天文、地理、醫藥、占卜等書,都廣為涉獵,在鄉邑中以有學問著稱.他對文天祥的教育非常嚴格,又延名師教導,因此文天祥在少年時候,已廣讀詩書,對經史的鑽研成就尤大。

十三世紀初,蒙古族在我國北方發展、強大起來,在鐵木真(成吉思汗)的領導下,統—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族的汗國.蒙古貴族驅策嫖悍強勁的草原鐵騎,橫行歐亞大陸。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文天祥出生的前兩年,金朝滅亡後,蒙古發動了征服宋朝的戰爭,陝西、四川、朔北的許多州縣,都被蒙古軍隊所占領.後來由於蒙古大汗窩闊台病死,諸王爭權奪利.才大部撤兵。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繼任大汗後,蒙古軍隊又大舉攻宋,在鄧州(河南鄧縣)、毫州(安徽毫縣)一帶駐紮重兵,南宋又麵臨著嚴重的威脅。

對於嚴峻的時局,少年的文天祥深為憂慮.有一天,他懷著沉重的心情信步來到吉州學宮,看到歐陽修、楊邦父、胡銓這幾位本朝的名臣、誌士的遺像,不禁肅然起敬.他暗下決心,要以他們為榜祥,作一番事業。當時戰火還沒有燃燒到江西來.他還能在縣學讀書。不久,他轉入白鷺書院學習.這所書院的主持人歐陽守道,道德文章都受到人們的推祟。文天祥在他的教誨下,學業大進,品德也受到鍛煉.更加成熟了。寶祐三年(1255年)文天祥20歲那年,考中吉州貢士,取得了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第二年,他到南宋的首都臨安(浙江杭州)應考。

在禮部的考試中,文天祥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但還應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的“禦試策”這篇文章,主要提出四個問題;為什麼天災頻繁、人才匱乏,兵力薄弱、“虜寇“入侵?文天祥運筆如飛,洋洋灑灑,一氣寫了將近一萬字.他直言論政,一針見血地指出:天災的發生是民怨招來的,從皇帝到各級官員巧取豪奪,貪而無厭,人民怎能不痛苦呢?人才匱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風敗壞,士人或追逐名利,或空談性理,對國家的恥辱和人民的痛苦漠不關心,國家重用這種人,有才能的人就被見棄了。兵力的薄弱是國家財政困難造成的,財政困難則是因為皇室、大臣和寺觀揮霍浪費,如果天下之財專供軍用,就不會兵力不足.他對這三個問題的見解都是正確的.可惜對第四個問題,文天祥出於階級偏見,作出了惜誤的答案.他認為少數民族的入侵,是“盜賊”蜂起,也即農民起義的結果.文章回答這些問題後,又要求皇帝采納逆耳的忠言,重視社會的公論,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家強盛。

黃榜張貼出來後,文天祥取上了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不幸他父親文儀去世,文天祥應在家守製,不能出仕做官。

政績顯著

文天祥出任職事,起先是主管建昌軍(江西南城)仙都觀,這是一個閑整使.不久他奉旨除秘書省正字,這是前科狀元例行擔任的職務,主要工作是為朝廷草擬文書.勘正文字謬誤.這個職務他擔任了將近兩年。在這期間,他還兼任景獻太子府教授,講解四書五經等輿籍.文天祥開始當地方官,是景定三年(1262年)被任命知瑞州(今江西高安)。

瑞州在三年前曾經被一支竄擾江南的蒙古兵攻破,人民慘遭殺戳.文天祥就任時,城郭蕭然,滿目瘡瘐。他“撫以寬慰,鎮以寧靜”,盡量讓人民養生休息.地方一些不法分子乘戰亂之後,敲詐勒索,殘害百姓。郡兵也驕縱成性,目無法紀.文天祥抓了一些罪大惡極的,處以重刑,又公布法令,秩序根快安定下來了。估還從賦稅收入中,提出一大筆錢,刨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采取這些措施,老百姓受到實惠。都很感激他.在封建社會,地方官被稱為“父母官”,有教導人民之責.文天祥很注意做好這一工作.瑞州有個碧落堂,是著名詩人江萬裏住過的地方。江萬裏在南宋是主戰派,他的報國丹心很受文天祥的景仰。碧落堂巳剩下斷垣殘壁,文天祥把它修複起來。另有一個三賢堂,是奉祀餘靖、蘇轍、江萬裏的祠堂,也巳毀於兵災,文天祥給予重建.這些行動,目的在於發插先賢正氣,純樸教化風俗。文天祥知瑞州,時間雖隻一年,卻是政績顯著,頌聲不絕。

就在這時,文天祥受到他人的攻擊誹謗,他罷官回到家鄉。賦閑了五年,直到鹹淳五年(1269年),德高望重的江萬裏和馬廷鸞出任左、右丞相,文天祥才又被任命知寧國府(今安徽宜城)。

寧國府地處江南,本是富庶的地方,這時卻是府治殘破,隻見一座荒城。更嚴重的情況是經過戰亂和南宋政府的殘酷壓迫,剝削,社會經濟凋敝,老百姓生活極為困難。文天祥接任的時候,政府已是“稅務無所取辦,惟椎剝為民害”,老百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不得不首先奏請減免賦稅,同時為老百姓找一些生計,這祥,老百姓才得到喘息的機會。知寧國府才一個月,文天祥就奉調入朝.宣州父老對他依依難舍,甚至捐錢為他立生祠。他也覺得還沒有為人民做過多少事情,遽然離去,很不忍心。他寫了《宣州勸農文》留別父老,勸告老百姓勤事農桑,勤教子弟.鹹淳六年(1270年)一月,文天祥到臨安就任軍器監,主管製造武器,又兼祟正殿說書等職。

說書是給皇帝講解經史,備顧問應對.文天祥時常借題發揮,觸及時事,規勸皇帝,度宗皇帝昏庸無能,沉緬酒色,對文天祥的忠言根本聽不進去.當時宰相賈似道攬權,度宗稱他為“師臣”,對他言聽計從,賈似道更加威福自專,荒淫無恥,日日在他的“半閑堂”中尋歡作樂,或者在西湖上置酒泛舟.有人寫詩諷刺說:“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文天祥對這種現象非常氣憤。許多人趨奉賈似道,他則潔身自好,不和他們沆瀣一氣,又因譏責賈似道,結果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文天祥又回到廬陵故鄉,再次過隱士生活.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遷都燕京,稱為大都,對南宋的進攻也越來越劇烈.文天祥身在江湖,心存巍闕,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他不願在國家危急存亡的嚴峻時刻,自己卻在過山林隱逸的生活。鹹淳九年(1273年),朝廷終於起用文天祥擔任湖南提刑,主管一路司法。

這時江萬裏任湖南安撫大使,知潭州(湖南長沙)。文天祥到潭州拜見江萬裏,兩人都非常高興.他們看到軍事重鎮襄陽、樊城失陷,東南受到嚴重威脅,彼此都深為國家憂慮。這一年江萬裏已經76歲了,他無限感慨地對文天祥說:“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老成練達的江萬裏,慧眼識英雄,看出隻有文天祥這祥的人能承擔挽救國家的重任。

任湖南提刑不到一年,文天祥被任命知贛州。為家鄉辦事,文天祥格外勤謹。他主張對人民“不可以威刑懾,而可以義理動”所屬十縣百姓對他非常愛戴。這一年贛州風調雨顧,年成豐稔,百姓的生活還過得去,因而出現了“詞訟希省”,“諸縣民皆樂業,無持梃為盜如宿昔者”的現象。治安情況較好,社會安定,經濟也有所發展。

文天祥到贛州還不到一年,元軍大舉撲向東南,打破了後方的安寧,也結束了他十五年的宦海浮沉,開始了戎馬生涯。

臨危受命

至元十年(1273年)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召集大臣議論對南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單徒公履等人都認為滅亡南宋,此其時矣!於是忽必烈設立荊湖行樞密院,由史天澤,阿術,阿裏海牙主駐襄陽,設立淮西行樞密院,由合丹、劉整、塔出,董文炳主持,駐正陽。他們整頓軍隊,進行出兵的準備。至元十一年(1274年)一月,準備工作就緒,由丞相伯顏、元帥阿術統率,由襄陽水陸兩路進攻東南,由淮西進攻淮東。襄陽的一路,經漢水入長江,陷鄂州(今湖北武昌),又以破竹之勢,接連攻下黃州(今湖北黃岡)、蘄州(今湖北薪春)、江州(今江西九江)、安慶等地。淮西的一路直取淮東,指向揚州。

鄂州陷落時,臨安受到空前的震動.這時度宗已經病死,由他的幼子趙顯繼位,即宋恭帝.趙顯隻有四歲,由太皇太後謝氏主持朝政,十二月二十一日,太皇太後下了一道“哀痛詔”,號召各路軍民起兵勤王,保衛京師臨安。由於南宋政治十分腐敗,政權已經搖搖欲墜,各地文武將官大都感到元軍鋒銳,無法抵抗,因而存心觀望。響應這個號召的,隻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

文天祥是第二年,(1275年)正月十三日才接到這道“哀痛詔”的。他涕泣不能成聲,決心應召勤王,挽救南宋王朝。南宋人民本來很痛恨元軍的燒殺擄掠,隻要有人倡導,就上千成萬參加勤王軍。文天祥又素孚人望,三天之間,就募集了一、二萬人。他把自己的財產充作軍餉,準備糧食,隻要命令一到,就開向京師。

元軍繼續沿江東下,群臣、太學生紛紛要求丞相賈似道率兵抵抗。賈似道迫於形勢,不得不親自出征。他抽召各路精兵十三萬,舳艫相銜百裏,於二月間到達蕪湖,和從鄂州敗退下來的夏貴會合。伯顏、阿術從江北、江南兩路夾攻,南宋水陸兩軍都遭到慘敗,賈似道乘小船從魯港逃到揚州,後來被罷了官。三月初伯顏大軍進占建康(今江蘇南京)、鎮江、江陰等地官吏都望風而逃,威迫臨安的形勢已經形成,臨安第一次實行戒嚴。

這時文天祥的勤王軍集中吉州,要求從速入京。丞相王蝓非常高興,主張速召這支軍隊來拱衛臨安。知樞密院(主管軍隊)兼參知政事(右丞相)陳宜中卻從中阻梗,說文天祥是“猖狂”,他的行動是“兒戲無益”,要他留屯隆興府(今江西南昌).王蝓一氣之下,離職出京去了.直到七月間,朝廷覺得臨安空虛,才頒旨催促文天祥率兵入京.八月十七日,詔令文天祥為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讚軍事,八月下旬,勤王軍抵達臨安。

文天祥作了到前線和元軍決戰的準備,而丞相陳宜中、留夢炎卻畏敵如虎,積極策劃議和.文天祥上疏反對朝廷姑息養奸,並建議把東南一帶劃分為四鎮,給地方官以實權,讓他們去收複失地。陳宜中、留夢炎不加理睬,文天祥十分憤慨.由於常州告急,平江(今江蘇蘇州)受到威脅,文天祥率領勤王軍到平江前線作戰。

勤王軍在初次作戰中表現非常英勇,除守衛平江外,文天祥還派出三千人支援常州。淮軍將領張全不能很好配合,讓勤王軍孤軍作戰,勤王軍在兵力懸殊下,仍然夜以繼日地和元軍浴血苦鬥。有一支由尹玉率領的贛州義軍共五百人,遭到元軍的日夜合圍,一直前仆後繼進行衝殺,結果除幾人衝出外,其他全部壯烈犧牲。

元軍元帥伯顏兵分三路加緊發動進攻,一路沿長江入海,取澉浦、華亭(今上海鬆江縣),一路取常州,另一路由建康經廣德攻打餘杭縣西北的獨鬆關.這一路是到臨安的捷徑,宋軍防禦空虛,朝廷最為擔心。陳宜中、留夢炎議定調文天祥駐紮餘杭,守獨鬆關。當文天祥回師餘杭的時候,獨鬆關已經失陷。伯顏親率大軍攻陷常州,全城上萬人都被殺死,隻有七個人伏橋坎下才幸免於難.三路元軍很快包圍臨安,南宋朝廷或者與元軍決一死戰,或者投降,沒有第三條路好走。文天祥和張世傑主張堅守陣地,和元軍作殊死戰.陳宜中一心想要議和,留夢炎看到形勢不妙,偷偷跑出臨安,後來投降了元軍。太皇太後召集大臣議事,來朝的官員隻有六人,南宋朝廷已陷於極度混亂之中。

這時閩廣兩路平靜無事,江西、湖南也還有很多地方在宋朝手中,文天祥勤王軍有三四萬人,京師義民可動員二十萬,文天祥和張世傑商議,背城借一,以戰為守。如守不住,則分兩路到江西、兩淮活動,繼續鬥爭。太皇太後和陳宜中加緊進行議和活動,派人到伯顏營中,請求稱侄納幣,準許議和,伯顏不許,求稱侄孫,也不行。太皇太後無可奈何,準備奉表稱臣,歲納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以乞求保存小朝廷。伯顏根本不讓南宋保存朝廷名義,堅持非丞相親自來請降不可,並指定於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五日到長安鎮商議投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