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製,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隻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
名留青史
鄭成功接收父親的兵力,成員多是盜賊出身,於是鄭成功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極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卻也能讓他以德服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麵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麵。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鬆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姓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台灣日治時期,日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但位於台南,清代設立祭拜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並另在旁興建和風建築“開山神社”,亦供奉鄭氏,形成雙廟格局。直至戰後,開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則將原先閩式建築整修為北方朝廷式。
中國把鄭成功看作從荷蘭人手上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日本則把鄭成功看成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台灣的例子,而台灣則把鄭成功看成漢人脫離中國統治,移民台灣,建立新天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