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鹹豐二年(1852年)被選入宮,封蘭貴人,鹹豐六年(1856年)生載淳,鹹豐十一年,(1861年)其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他被尊為皇太後,徽號慈禧與慈安太後垂簾聽政,同治帝死後,立其侄光緒帝,在隨後的30餘年裏,它對外妥協投降,對內仇視改良派維新運動,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被選入宮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乳名蘭兒,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鹹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1861年八月,鹹豐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同年十一月,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將八名“讚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製了國家大權。
公元1873年,載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簾歸政,但仍陰持朝柄。次年,載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複行垂簾聽政。1889年,載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緒帝實際居於傀儡地位。十一月二十二日,北洋水師基地旅順淪陷,那拉氏仍不以為然,並反將矛頭指向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十一月二十六日,那拉氏於儀鑾殿召見軍機大臣,當時光緒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請幹預種種劣跡,即著繕旨降為貴人”。那拉氏選擇此時處罰光緒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於打擊主戰派及向光緒示威。同時下令授恭親王奕欣為軍機大臣和撤銷滿漢書房,進一步的加強了主和派勢力和剪除光緒周圍的主戰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戰事上愈不可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一月,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國使臣全權不足,拒絕開議。議和未成,那拉氏萬分驚恐,與使命順天府準備車馬,想盡快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於廣島拒和後,立即向北洋水師另一基地威海衛進攻,二十七日攻陷威海衛,北洋水師覆滅。三月初又發動遼河下遊作戰,六天之內,連陷牛莊、營口、田莊台。至此,以那拉氏為首的投降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投降,三月,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再次赴日乞和,四月十七日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消息傳出後,舉國大嘩,憤怒聲討那拉氏、李鴻章等人的賣國行為。人們在北京城門貼出“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的對聯表示抗議。根據《馬關條約》規定,日軍於六月間開始派兵侵入台灣,遭到台灣人民的奮勇抵抗,那拉氏一麵下令台灣大小官員內渡,並嚴厲禁止接濟台灣抗日軍民,同時又在頤和園搭起天棚,準備避暑。人們痛斥那拉氏的賣國罪行。 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帝憤於戰敗割台,欲思振作,決心變法,改革政治。1898年六月實行變法。九月,那拉氏發動政變,扼殺新政,囚禁光緒帝於瀛台,開始複出訓政。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那拉氏挾光緒出逃西安。第二年二月十四日批準《議和大綱》,並頒布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政策。九月七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後,那拉氏“惕於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統治結束
慈禧在太後垂簾聽政的問題上,汲取了曆代後妃預政的經驗教訓,她絕對不重用娘家的兄弟、內侄,頂多把內侄女選為光緒的皇後。無論是兩宮垂簾,還是單獨聽政、訓政以及在歸政後發動戊戌政變,她都得到宗室親王、近支的支持,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在主張維新的光緒一邊,女主臨朝能做到這份兒上也堪稱是絕了。實際上也正是慈禧成功地贏得皇族成員的支持,中國向近代社會轉軌的不啻羊腸一線的機會也被斷送了,從王公貴族到八旗子弟最終全都被辛亥革命的浪潮所吞噬,也就真的什麼都絕了,當慈禧從西安回鑾後也把一些維新措施撿起來,諸如廢除科舉、取消捐納、頒布學堂章程、派遣留學生出國、設立練兵處,凡此種種實際也並沒超過當年洋務運動的深度與廣度,而且也頗有“棋差一步錯”的味道。棋盤上走差了一步都會滿盤皆輸,更何況政壇上的措施晚了幾年或幾十年。
慈禧憑著幾十年的從政手腕,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又開始醞釀五大臣出洋考察,經過一番對日本及歐美等國的考察,到光緒三十二年才拿出一份效法日本君主立憲的考察報告。
慈禧命令光緒的弟弟醇親王載灃與軍機大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草擬了一份對考察報告的實施意見:首先采用君主立憲的政體,但要為此進行準備,擬在10年或10年以後開始實施。此次效仿日本,限製各省督撫的權限,地方的財政、軍事權收歸中央。改革官職。旋即以光緒的名義頒布了一份詔書:雖然肯定“實行憲法”,但又以目前“民智未開,若操切行事,徒具空文”,並決定“從官製入手”,“以預備立憲為基礎”。忙乎了兩年,也就敷衍出一個“預備立憲”,而且預備期至少是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