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篇 梁啟超(3 / 3)

創作嚐試

????在文學創作上,梁啟超有多方麵的努力和嚐試。詩歌、散文、戲曲和小說,他都寫過,而以散文為大宗。他“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了“幼學為文,學晚漢魏晉”的束縛,自求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他的“新文體”,對傳統古文是一次猛烈的衝擊,為王韜以來散文社會化進一步的發展。他的散文可分政論、傳記、雜文三大類。政論如《變法通議》、《排外平議》、《新民說》、《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政府偽造民意密電書後》、《辟複辟論》等,都是現實政治、社會的產物,或為原則議論,或為具體事論,務於詳論博辯,說理深透,有現實和曆史意義,有思想認識價值。他的傳記文,長短大小不一,作風亦多變化。有些略似舊史傳,如《殉難六烈士傳》,敘事謹嚴,語言簡練,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形象性,代表其早期傳記文風貌。後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作《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一名《李鴻章》,即《李鴻章傳》和《南海先生傳》,自覺地改革中國傳統的史傳文,而代之以西人的夾敘夾議的評傳體,並溯源於《史記》的《伯夷列傳》、《屈原列傳》、《貨殖列傳》,強調寫傳記寫得象其為人,注重傳記的曆史性,要求符合曆史的實際,寫出真實的曆史。他寫了許多曆史人物傳記,實際都是寫一個時期的曆史。他還寫了大量雜文。這些雜文,內容形式多種多樣,篇幅較小,難以分類。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作的《自由書》,成於“每有所觸,應時援筆,無體例,無次序,或發論,或講學,或記事,或抄書,或用文言,或用俚語,惟意所之”,則是讀書筆記或隨感錄之類,是最初一本雜文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清議報》出版100期,他有《〈清議報〉》一百冊祝辭……》,其中說:“其內容之重要者,則有……《少年中國說》、《嗬旁觀者文》、《過渡時代論》等,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這三篇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篇幅較長,亦屬雜文一類。它們都不是通常的政論文,而隻是以政論的內容,出之以特殊的形式,指出現象,提出問題,發為感慨,振奮人心。最突出的是《少年中國說》,極力歌頌少年的富有朝氣的精神作用,振奮老大帝國的暮氣沉沉和日益衰頹的人心;不嫌重疊堆砌,反複強調,多用譬喻,淋漓盡致;運用語言,又非常自由,或奇或偶,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打破一切格式,運用各種手段,力求表達一事一理明白無礙。這種文章才華橫溢,氣勢奔放,感情充沛,語言豐富,有強烈的鼓動性,是適應改良運動宣傳需要的產物。他充分發揮了散文宣傳作用,使散文成為政治鬥爭最有效的工具。他的散文雖有重疊累贅的缺點,過於疏展鋪陳,但就形式風格和社會影響來說,確是代表散文發展的新的曆史階段。

學術研究

梁啟超有廣泛的學術研究,特別提倡曆史研究。他早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著《新史學》,即提出“史界革命”口號,批判舊史學,創立新史學。明確目的,探討理論,縷述方法,總結史學史。後著成《中國曆史研究法》及《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他對史學的實際研究包括古今中外,對許多曆史時代和曆史部門,特別是對許多思想文化領域,進行了個別的、曆史的研究,形式多種多樣。在中國近代史上,他的影響是多方麵的,是“新思想界之陳涉”,卓越的開風氣人物之一。著作集及其版本梁啟超著作,最初有何擎一輯《飲冰室文集》,止於壬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為編年體,同年上海廣智書局出版。該局後編《分類精校飲冰室文集》,斷至乙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同年出版。此後增訂的版本主要有:一《飲冰室全集》,1916年上海中華書局編輯出版。二《乙醜重編飲冰室文集》,梁廷□編,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此編分為五集:一集,戊戌以前作;二集,居住日本時作;三集,歸國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作;四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晚近作;五集曰附集,錄題跋、詩、詞、曲、小說、詩話等。三 《飲冰室合集》,林誌鈞編,1936年~1937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包括已印未印諸作,分為兩大類:甲類文集,附詩詞、題跋、壽序、祭文、墓誌等;乙類專著,附門人筆記若幹種,約以時代先後為次。專著中又各自為類,而第其年次。此集雖最後出版,但搜羅未盡,亦非全集。梁啟超全集卷帙浩繁。中華書局於1916年選其重要著作34篇,分為14卷,為《常識文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