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秦嶺、淮河為天然的南北氣候分界線,北方幹旱而寒冷,使得北方人皮膚幹澀無澤,胸襟開闊,率直而自信,堅強與剛毅中帶有粗獷豪放氣質,勇敢剽悍;而南方溫暖而濕潤,所以南方人皮膚白滋潤,心地和婉,溫柔而見果決,怯懦而露輕狂,難見粗獷豪放氣質。所以唐人李筌在《太白陰經》中歸納為:

秦人勁,晉人剛,蜀人懦,楚人輕,齊人多詐,越人澆薄,海岱(今山東)之人壯,崆峒(今甘肅東部)之人武,燕趙之人銳,涼隴(今甘肅西部)之人勇,韓魏(今河南)之人厚。

白眉初《中華民國省區全誌》中也比較了各省的民性:

滿洲粗豁,直隸沉鬱,山西平和,秦隴遲鈍,江浙柔糜,江西平庸,武漢狡猾,四川狹隘,廣東激烈,雲貴質素,至於湖南則多剛正。

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各地人們生活習慣的特性,如山西人愛吃醋,東北人愛吃酸食,四川、湖南人愛吃辣椒,山東人愛吃蔥和蒜,江浙人愛吃甜食,廣東人愛吃生猛海鮮,由此逐步形成我國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不同口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說各地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養成各地人們的特殊生活習慣和不同的人格特征。

其實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各地區也還有很大的不同。僅以《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為例,僅北方就分有:關中長安附近,“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三河地區(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其俗纖儉習事”;河北地區,“微重矜節”,“好氣任俠”;燕與遼東,“民雕捍少慮”;齊地“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鬥,勇於持刺”; 魯地“俗好儒,備於禮……地小人眾,儉嗇”;淮北“西楚”,“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而在南方,淮南“東楚”,人們“則清刻,矜已諾”;到江南“南楚”之地,“好辭,巧說少信”。本課題重點就在於要充分反映各地人格的地區差異。

說到地區差異,即使在同一省區內同樣也有一定的差異,但遠沒有全國南北方差別那麼大,那麼明顯。如在陝西:陝北人豪放一些,陝南人細膩一些;陝北人直率一些,陝南人婉約一些;陝北人更蒼涼一些,陝南人更陽光一些。再如由於福建山多地少,受到山地阻隔影響,陸上交通不便,同時內陸河流水急灘多,水上交通也很不便,從而使得全省境內相互之間交流不暢,造成東西南北人們性格差異很大。閩東人因靠近沿海,得益於江河湖海,生活較為富足,生活比較安定,所以他們普遍求穩怕亂;閩南人曆來有崇商觀念,認同“過蕃”、“出洋”,向海外發展。又如四川也是這樣,可謂“三分天下四川人”:四川盆地是由川西平原、川東丘陵和川南高原三個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所組成,逐漸形成了川西人“崇文”、川東人“尚武”、川南人“尚仁”。

俗話說:“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風與俗,即便在一個省,也是千差萬別,一言難盡。是非難斷,標準難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區域人格具有相對性,在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性之間,他們隻是“各有千秋”,並無優劣之別,沒有必要“文人相輕”,相互排斥,既然你我之間難分仲伯、不辨雌雄,那就應該握手言和,攜手並立,雙向交流。如有“衝突”,也該趨向“爭鳴”、“齊放”,走向共同繁榮。我們宗旨是不溢美、不飾非,力求中允、力求中肯、力求言之有據,總之力求以中立立場,來較為客觀地旁觀各地人格特征。雖無振聾發饋之力,但求愚者千言,或有一得。不計淺陋,以饗讀者。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單有科學教育,隻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人一種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要人借著教育得到對於事業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對於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係。

我們常說,一個人在社會上要做成一番事業,必須要先學會做人,要學會做人就得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就得學會為人處事的一些原則,遵循這些固定模式的行為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對於人們的人格特征有所了解,這是最重要的一步,這也就是給人一種和諧的人格。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素質修養,提高全民的素質,它直接關係到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重大問題,是關係到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