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中國和東南亞各國領導人之間密集的互訪。2012年3月23日,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訪問中國,3月30日至4月2日胡錦濤對柬埔寨王國進行國事訪問,以及4月17日至19日泰國總理英拉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從不同的國事訪問可以看到中國正在深化與東南亞關係的真實端倪:(1)雙方都就建立或深化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達成共識。(2)雙方都決定加強雙方防務合作,強化聯訓聯演,國防工業以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3)雙方都就《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指針達成一致,這有利於繼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安全和穩定。各方應繼續確保全麵有效地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用好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加強務實合作,並朝著在協商一致基礎上最終製定“南海行為準則”而努力。值得指出的是,會談國中,柬埔寨和泰國分別是2012年和2013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會談中的一個看點是,中方支持兩國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為推動東亞合作所做努力。雙方重申,將進一步加強在東盟與中日韓、東亞峰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區域合作機製中的密切合作,堅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支持將發展作為區域合作的主題,共同推動東亞合作健康發展,為維護地區穩定、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共同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三是2011年4月14日,第三屆“金磚國家領袖”峰會在中國海南三亞舉行,南非獲邀加入並首次出席會議。此次會晤象征著一個新的起點,一次有著裏程碑意義的會晤,一個關乎金磚五國輻射帶動全球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的平台。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於14日中午結束後宣布通過《三亞宣言》。這次會晤通過的成果文件《三亞宣言》反映了各位領導人對國際金融和發展等領域重大事務的共識,對於未來合作進行了規劃。這一天,以“展望未來,共享繁榮”為主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圓滿結束,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國領導人在召開聯合記者會後,發表了本次會議的成果性文件《三亞宣言》,為這次盛會留下曆史的印記,也為未來開啟一個新的篇章。
傳統“金磚四國”引用了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英文首字母。由於該詞與英語單詞的磚類似,因此被稱為“金磚四國”。南非加入後,其英文單詞將變為“BRICS”,並改稱為“金磚國家”。金磚國家峰會即由五個國家組成召開的會議。
金磚國家會議的召開,使“金磚國家”合作機製的逐漸形成,作為全球新興經濟體代表的“金磚四國”國際影響力也日益增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10月發布的《國際經濟展望》,按照市場彙率估算,“金磚四國”的GDP總量將從2008年占世界份額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屆時四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同時四國的GDP增量也將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c167]
伴隨著南非的加入,“金磚四國”即將成為曆史,一個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金磚五國”將登上國際舞台。隨著“金磚國家”合作機製的日趨成熟,今後或許會有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加入進來,“分量”大增的“金磚國家”將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四是2012年6月5日,俄羅斯新任總統普京對中國開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上合組織領導人峰會。與該月1日“打招呼般”走訪德法不同,普京在北京從5日待到7日。俄羅斯電視台說,這是普京上任後首次國事訪問,“象征(對中國)極高尊重”。在西方輿論場,正在逐漸打磨輪廓的“北京—莫斯科軸心”越來越像一個“礙眼的聯盟”,《紐約時報》4日批評中俄阻止軍事幹預敘利亞,稱兩國給西方帶來的挑戰必將“廣泛而持久”。
“普京比先前的俄羅斯領導人更重視中國,”這是俄《論據與事實》周刊在6月1日的判斷。6月4日,日本TBS電視台也認為普京“親中”,“在其帶領下,俄中關係也許會進入空前友好時期”。與“俄羅斯之聲”一樣,TBS電視台也將俄中靠攏的原因歸結於美國在執行“重返亞太”戰略時給俄中帶來的逼迫。
早些時候(2012年4月),中俄聯合舉行了大規模海上軍事演習,雙方出動軍艦20多艘,其中包含雙方主力戰艦、潛艇等。這被外界普遍看成是“北京—莫斯科軸心”在軍事上緊密關係的重大事件。
五是2012年6月20日至22日,溫家寶總理在出席在巴西裏約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旋接展開拉美四國(巴西、智利、阿根廷和烏拉圭)的訪問。訪問期間,中巴宣布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麵戰略夥伴關係,並建立外長級全麵戰略對話,簽署兩國政府《十年合作規劃》;中智宣布建立中智戰略夥伴關係,並宣布完成雙邊自貿協定關於投資的補充協定談判,成立政府間合作機製並著手製定共同行動計劃;中阿、中烏圭商定擴大政府、政黨、議會等各領域交流,推動雙邊關係進一步發展。此外,中國還與四國就重點推進貿易投資、能源礦產等領域合作達成一致,並簽署40多項合作文件。中方還提出,全麵深化雙方農林牧漁合作,開展大規模投資、科技合作,規劃中國與四國未來合作。期間,溫家寶還與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總統舉行了中國與南方共同市場國家領導人首次視頻會議,雙方就深化雙方關係,加強經貿合作交換意見,中方建議舉行中國與南共市外長對話,建立中國同南共市自貿區進行可行性研究等建議。溫家寶還在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發表演講,全麵闡述新形勢下加強中拉關係的政策主張,提出成立中拉合作論壇,建立中國與拉共體“三駕馬車”外長定期對話機製等一係列倡議,為中拉關係發展指明方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溫總訪問阿根廷之際,中國關於阿根廷和英國有領海之爭的馬島問題的表態更引起了世界性關注。北京一方麵通過對馬島主權問題的表態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利益交換,另一方麵也有著借助阿根廷對南美進一步施加影響力的戰略意圖。
這五大標誌性事件連在一起,是否意味著中國正在實施巨大的“反包圍圈”的信號。仔細推敲這個“反包圍圈”非常奇妙,中國實質已把美國的所有盟國及候選盟國都包圍在裏邊,如同一把巨大的鐵鉗。www.junshijia.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台
為了分析這個“反包圍圈”的巨大的戰略價值,我反複觀看了亞洲地圖。在中國西北部,由於有上海合作組織和中巴、中伊戰略合作,這使得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成為“孤旅”,基本是一枚死棋;北部,有中俄戰略合作,完全可以扼殺任何“東擴”努力。在東南亞,中國與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的戰略合作,則全部轉入美帝的外線,與中國自身的的內線部署遙相呼應,裏外夾擊,盡得天時地利人和。如此,美國在澳大利亞、在菲律賓的部署也將成為死棋。因此,不管這個“反包圍圈”是中國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都是一著好棋。鑒於美國無視中國“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積極主張,陽奉陰違,不斷加大對中國的遏製、圍堵力度,中國在構築“反包圍圈”上,應跳出傳統的常規思維,反美國之道而行之,投入更多資源,盡早進行和美國對著幹的戰略布局:
第一、應該全麵調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與中國“核心與戰略利益攸關國家”結成不同形式的戰準略同盟,包括安全防務同盟,為“反包圍圈”注入機製力量。這裏所說的“準戰略同盟”仍然不是同盟關係,但如果現在不及早未雨綢繆,等中美真的形成軍事抗爭,可能再臨時抱佛腳就為時已晚。
第二、加大對有關國家的軍事援助,並在信息共享、聯合指揮等方麵形成統一標準,加大聯合演練力度,增強聯合行動能力。
第三、實行“有差別”的合作政策。屬於中國的“同盟”國家,在關稅、投資、市場準入等方麵,給予最大優惠;屬於“反華同盟國家”,中國應該降低合作水平,少提供甚至拒絕提供經濟援助,必要的情況下,還要予以懲罰。中國對在南海黃岩島不斷攪局菲律賓實施經濟製裁,讓它的大批香蕉爛掉,阻止香蕉進口,就是一個很好的舉動。中國未來在經濟上將一直處於強勢,周邊包括美國許多國家都有求於中國,柔性用好經濟這張王牌是中國未來製勝的法寶。
第四、拉攏韓國。中國地區問題是缺少鄰國信的任,其盟友朝鮮和緬甸又太弱。最佳途徑是爭取像樣的盟友打破包圍圈。韓國是環中國遏製圈的一個中心環節,而中國對其又握有大量籌碼,中韓文化上也接近。不管有多少日美學者挑唆,韓國人都不會說中國是韓國的主要敵人;相反,日本甚至美國則被韓國人視為更大威脅。韓國還有反美傳統。許多韓國人覺得,美國是造成他們國家分裂的罪魁禍首,美國欺負韓領導人,不必要地挑釁朝鮮,強迫韓簽訂不公平貿易協議,等等。這些看法不論對錯,都給中國製造了機會。朝鮮現在十分依賴中國。由中國支持的統一將震動整個地區,拿掉包圍圈的重要一環,並產生孤立日本和搞亂美國的效果。鑒於上述,中國應將韓國作為主要勸說對象,防止它在與美日的軍事關係中越走越遠,也不應對這些明顯含有遏製中國意圖的進程聽之任之,袖手旁觀。例如韓國輿論於2012年6月阻止了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簽署,但該協定最終過關的可能性很大。這些年韓日在政治軍事上不斷走近,很多時候都繞過了韓國民意的反對。中國有不少可以影響韓國的手段,當韓國內部力量阻止不了李明博政府對中國的不友好之舉時,中國應考慮使出其中的一些手段,以表明中國的立場。中國不應威脅韓國,但也不應過於含蓄。中國應當真實表達自我。
第五、緩和與印度的關係。漫長的邊界衝突曆史使中印關係艱難。但美印關係也沒有像想象的那麼好,媒體認為,過去3年奧巴馬所謂的“美印戰略夥伴關係”被“過度宣傳”了,美印合作其實沒有那麼緊密。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事務主任沃爾特·洛曼認為,印度在安理會的表現,不太像美國的“全球夥伴”所為。2010年在安理會有關美方提案的投票中,印度共投了44次反對票,僅比古巴略少。在減少對伊朗石油進口問題上,印度公開反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製裁伊朗。希拉裏2012年5月訪問印度,遊說印度減少從伊大量石油進口。為了避免金融機構遭受美製裁,印度後來承諾減少11%,這與美希望的20%相去甚遠。在2012年6月,美國防長訪問印度,但在美印戰略對話中可以看出,印度雖然希望獲得美國先進軍事技術,但同時也不願失去自身獨立性。印駐美大使妮魯帕瑪更是明言,印度是一個獨立自主國家,美印關係不針對中國。她表示,中國是印度近鄰,中印雙方一直以來在穩定、持續地發展關係方麵投入了大量精力,印度不希望這種趨勢中斷,不願與中國“走向對抗性關係”。[S168]隻要印度不徹底加入美國陣營,中國就會得到好處。印度對美國是有防範的,西方的“保護責任”、利比亞的政權更迭,在新德裏看來像新殖民主義。鑒於印度仍易倒向美國,對中國來說,放下身段進行魅力攻勢將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