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被逼退無可退,就不再退
中國韜光養晦20多年在21世紀進入到了厚積薄發階段,而當時美國因為國力處於巔峰,忙著在世界上教訓這個教訓那個,到了小布什執政後期才發現中國已經崛起為足以“威脅”到自己全球霸主地位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且這股力量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在連續趕超英法德日,到2011年竟然已緊貼自己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這在美國的精英眼中可不是什麼好事。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依靠國家自尊和自豪團結在一起的,這種自尊心和自豪感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讓人驕傲的事情上,特別是大國,更必須不斷地加強和維護這種自尊心和自豪感。曆史上,中國,印度,俄羅斯這幾個老牌大國的自尊心都遭受過打擊,因而對它們的命運造成了深遠影響。美國的民族自尊心,主要來自於過去二百年裏相對於其它民族的強勢,頭一百年是相對於印第安人,後一百年是相對於地球上其他國家。其自尊心的核心思想是,因為我們這個國家比其他國家先進強大,所以我們值得驕傲,無論做什麼都是正確的。對於這種心理的描述,好萊塢的作品做得最到位。美國人的自尊心,就來自於這種強勢的唯我獨尊心理,或者說優越感,其核心是一個回圈邏輯:我們先進強大,我們是上帝選中的子民,因為我們是上帝選中的子民(美國國歌:《上帝保佑美國》),所以我們做什麼都是真理,可以不擇一切手段掠奪資源、能源和利潤,而掠奪來的資源、能源和利潤又支撐著我們的先進和強大。但是這樣的文化有個悖論,那就是如果別的民族也跟美國一樣強大了,甚至有一天比美國還要更強大,那美國又該怎麼辦呢?實際上,美國人是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的。美國人的態度就是,拒絕考慮比美國更強大的文明可能性,重新奪回最先進國家位置。
風雲際會,姻緣巧合。就在全球一體化,美國民用製造業外逃,正好遇上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而韜光養晦的結果促成了中國在短短30多年內成長為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大國。如今,中國的 GDP,有70%是由第一產業的製造業構成,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和技術力量,雄居全球,創造並積累了大量財富和外彙。而且產品從開始時的勞動密集的低附加值正在逐步向技術密集和高附加值的過渡和轉化。在北京剛剛結束的世界高鐵大會,就是中國經濟建設在過去60年中從無到有,最後利用自己地大物博的優勢,牢牢占據世界第一地位的縮影。
1990年日本占全球GDP的18%,約5萬億美元,今天日本的GDP仍然原地踏步(由於日元較1990年上升很多,以日元計其實是減少了)。同期,美國GDP上升超過了1倍,由7萬億美元上升到今天的14.7萬億美元。中國GDP已超過日本排名全球第二,占全球GDP的9%。我們的預測表明,大概10年內外中國GDP將超過美國。今天,標普500大企業64%的利潤來自美國以外地區,其中不少來自中國。反觀2008年的次貸危機的元凶——房利美、房貸美,每年吃掉美國納稅人6850億美元資金,長此以往,美國財政會被這場中美間的全麵競賽壓垮,緊跟而來的是“美國第一”光環的消失殆盡。
現在美國在對待中國問題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一方麵美國在經濟上甚至國債上嚴重依賴中國,寄希望於中國能夠通過購買美國產品來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麵卻在多個層次多個問題上對中國實行遏製和抵抗性很強的政策。不論怎麼樣,中國和美國已經在對立的軌道上漸行漸遠,這種對立就像一個u型兩端的鐵球都在積聚著自身的勢能,一旦有那麼一天,這種勢能需要通過對撞來抵消勢能的話,這可能就是最壞的結果。
2012年伊始,美國總統奧巴馬公布以中國和伊朗為敵手的新軍事戰略。隨後美國一邊宣布和菲律賓在南海進行挑釁中國的演習,一邊三艘航母遊弋波斯灣。顯然,美國和歐洲對伊朗的軍事、政治、經濟和外交已經完成包抄合圍態勢。在美國征服世界戰略棋盤上,歐亞大陸一直是它的主戰場。在未來可能徹底解決伊拉克和敘利亞問題後,美國下一個目標又將是誰?從奧巴馬公布的新軍事戰略上我們不難看出,綜合實力強大的中國是它未來既定的戰略目標。
美國“重返亞洲”已不隻是紙上談兵,它已開始針對中國在亞太實實在在地進行軍事調整部署。一方麵,調整其全球軍事部署,把軍力的60%投向亞太地區,包括增加在澳大利亞的駐軍、擴大的新加坡的軍事存在,開展針對大國的軍事革新和技術創新,探索所謂“空海一體戰”新戰法。另一方麵,鞏固美日、美韓、美澳軍事同盟,擴大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軍事合作,鞏固在阿富汗、中東北非的軍事基地。現在,又揚言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沙特、巴林、卡特爾的合作,建立類似於歐洲的導彈防禦體係。
總之,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已經深深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而美國在亞太頻繁的軍事動作,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演習,更加重了中國的擔心和對美國的不信任。更重要的是,由於美國“重返亞洲”的作用,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也成為新的變量,比如說,越南、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日本、韓國在半島問題上等都同美國加強了協調。可以這麼說,在下一個十年甚至二十年,由於美國的圍堵,中國戰略機遇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中國未來的發展成本將急劇增加。
但同時,美國希冀針對中國的“重返亞洲”的新軍事戰略是否能得逞卻頗值得懷疑,筆者認為是美國一廂情願。誠如我們上麵詳盡分析的那樣,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正同時在全球麵臨著三條戰線作戰的局麵:一條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戰線。另一條是從中東、中亞到南亞這條重要弧形地帶,美國一直深陷戰爭泥潭,要想脫身並不容易。最後是以俄羅斯為焦點的歐洲戰線。俄羅斯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可以摧毀美國的少數碩果僅存的國家之一,另一個重要國家就是中國。新當選總統普京強勢聲稱,要在未來10年內外全麵更新俄軍的武器裝備。如果說中國是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對手的話,那麼俄羅斯則是美國最重要的歐亞對手。總之,美國要同時隻身麵臨世界上這麼多問題,這麼多對手的同時又要集中精力對付中國這個在當今世界上最強勁的對手是不能想象的,況且在過去30多年來中美之間早已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相互依存的經貿夥伴關係。
2009年10月,投資大師索羅斯在匈牙利演講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為了能有一個和平的世界,美國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能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更為重要。一個已經失去了政治和經濟主宰的衰落的超級大國,仍擁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是一種危險的混合體。”[c166]索羅斯這句話對當今美國刻畫得入木三分。美國不斷地在全球範圍尋求政治霸權、經濟霸權,為了表現自己的意誌和自己的作為,它動輒使用軍事力量,這確實是一種非常大的危險,為世界和平穩定繁榮增添了令人擔憂的風險。在這個世界上,絕對安全是沒有任何國家能消費得起的奢侈品,而美國卻對此追求得樂此不疲,美國就像中國古代“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君主。美國的政治精英們也在一步步失去清醒,他們在“美國是誰”的問題已經嚴重誤入了歧途。
中國本想將更多的資源用於和平發展和改善民生,但美國的“炮艦政策”和“美國威脅”不允許,奧巴馬執政團隊更是把這種“美國威脅”赤裸裸地展示給世界,使得謀求和平發展的中國外部環境立即險象還生,而美國卻一邊又在不停地賊喊捉賊說這就是“中國威脅論”。美國不斷強化對中國的軍事威嚇和恐嚇,迫使中國被迫加強軍力,在力爭和平發展的同時加強了反介入的軍事準備,這也是國際上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加強軍力的由來。我非常擔心,這樣搞下去,美國遲早會與中國進行對撞,中國漸漸有了“忍無可忍無需忍,退無可退不再退”抗爭決心。
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日益增長,加上軍事實力的迅速提升,中國國內“韜光養晦策略已經過時”聲音也開始響亮了起來,這一聲音呼籲中國在國際舞台上采取更強硬政策。過去一些時日,越來越多的中國精英開始強調,中國應更有智慧,那麼現在應該再加上一條:中國應更注重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上的展示。在中美關係大局上,一味退讓已遠遠不夠,退讓將最終表明是又一次的被動挨打。筆者也是這種強硬政策主張派,我以為,中國“韜光養晦”外交策略是在特定時期提出的一個口號,是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個口號,它適用於某些事情,但是不適用所有事情。適用於某個時間,但不適用所有時候。所以到了現在,麵對美國的“重返亞洲”新軍事戰略,中國已經到了應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中國必須把自身的所有國家核心利益向美國明確無誤地方說清楚,把自己的利益目標說清楚。這反映了世界新崛起力量的中國和老牌帝國霸主——美國之間的博弈,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如果中國不能把自己的國家核心利益及其範圍說清楚,就等於放棄了對攸關自身命運的利益訴求的追求,就等於失去了話語權。所以麵對美國“重返亞洲”戰略轉型之際,這其實是一個戰略挑戰,也是一個戰略時機,讓中國有了一次和美國麵對麵攤牌的機會,得以把一些涉及到中國國家核心利益和範圍清晰化,就是要告訴美國,所有這些(例如台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南海和東海問題、釣魚島歸屬問題,等等,等等,都屬於中國國家核心利益,是中國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最為深切關懷的,在這樣的問題上,你美國不能夠繼續的對中國製造更多的麻煩,更不能踩中國業已設定的紅線。
然而,長期以來不願正麵與美國抗衡成了中國的一個心結。但是這種心結恰恰讓美國有了一種感覺:如果美國發聲,中國必然退讓。國際社會也有這種感覺,認為中國沒有大國心態,中國自卑心理導致了中國不願意麵對強國的抗衡。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不敢武力進攻菲律賓,因為在菲律賓背後站著的是美國軍事巨人,中國軍隊隻是紙糊的。是的,中國強調要“和平崛起”,但絕不應該害怕抗衡,尤其是與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抗衡,隻有抗衡,才能使自己更加強大,隻有和美國抗衡,才能使中國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勇氣麵對困難的挑戰,更加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崛起。
麵對美國的瘋狂進攻,中國已不能坐視,而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戰略資源奮起反擊,除了在中東、北非聯手俄羅斯大打“反霸狙擊戰”,鞏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合作,深化金磚五國戰略合作外,中國應把突破美國軍事圍堵的視線放在美國“包圍圈”的外圍,著力構築針對美國的“反包圍圈”。要讓美國及其盟國處於中國的戰略包抄之中,屆時美國將不敢輕舉妄動。www.junshijia.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台
這個“反包圍圈”呈鐵鉗狀部署:
北部,以中俄全麵戰略協作合作關係為主導,以中(國)俄(俄羅斯)朝(鮮)良性互動為基礎,東出海參崴入西太平洋,沿朝鮮東海域南下,直搗韓國、日本東海岸,對美(國)日(本)韓(國)同盟構成外圍打擊。
南部,沿湄公河流域南下,過馬六甲海峽,通過與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戰略合作,構成對越南、菲律賓、澳大利亞的外圍包抄。我之所以認為南部“反包圍圈”可行是基於四個標誌性事件:
一是湄公河槍殺事件。2011年10月5日,“華平號”和“玉興8號”兩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遇襲。“華平號”上的6名中國船員和“玉興8號”上的7名中國船員,共13人全部遇難。此後,在中國公安部的倡導下,中老緬泰湄公河流域執法安全合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成立中老緬泰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指揮部,在中國設立指揮部,在老撾、緬甸、泰國分設聯絡點,組織協調各方行動。11月下旬,旨在細化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工作的中老緬泰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部長級會議舉行,會議決定自12月中旬開始,四國在湄公河開展聯合巡邏執法,並於12月15日之前在中國關累港舉行四國聯合巡邏執法首航儀式,確保於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領導人會議召開前恢複通航。湄公河槍殺事件是一件偶然的時間,但後來的事實表明,假借這一事件的契機,為中國建立東南亞共同防務機製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同時,它也在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圍堵中成功打入東南亞的一個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