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中國威脅”魔咒必須破除
自從20多年前由美國人精心打造的“中國威脅論”這一對華政策問世以來,美國遏製中國發展的魔咒就像緊箍咒一樣死死套在了中國的頭上。中國隻要稍有不合美國意願舉動,就會被冠以“中國威脅”而加以約束。美國等西方國家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不同需求分別打造了“中國崩潰論”、“中國崛起論”和“中國負責論”等等,而所有後者又都是從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中派生出來的。就這樣,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的變種就像走馬燈似的被美國一次次地利用來打壓中國在國際上戰略空間,轉而為美國謀取利益。
到了21世紀,“中國威脅論”更出現了“權力轉移論”的版本,即一個新興大國崛起往往伴隨著衝突和戰爭,因為新興大國隨著實力的增長國際野心也會膨脹,進而挑戰既有大國和舊國際秩序。按照這種邏輯,中國就成了潛在的美國安全對手,世界和平的威脅。於是,美國的對策要麼是做好軍事準備,要麼是讓中國成為遵守國際規則的負責任的國家。“權力轉移論”為基礎的“中國威脅論”,隱含了一種錯誤邏輯的思維定勢,即既存大國的意圖是維持現狀,即美國是傾向和平的國際秩序的保護神,而崛起的中國則可能傾向成為國際秩序的挑戰者。
謬誤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而“中國威脅論”正是這種被重複了千遍的謬誤。長期以來,在一次次別有用心的輪番炒作下,“中國威脅論”被不自覺地默認為一個國際性討論命題,並在國際上逐漸深入人心。殊不知,這是美國人預設的偽命題。
首先,中美之間安全實力極不對稱,“中國威脅論”沒有實力基礎。雖然美國“新軍事戰略”將削減軍費,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的國防開支將繼續遠超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與此同時,鑒於美國在全球擁有軍事同盟網絡,對美國軍事實力的考核應當將其自身和盟國軍力結合在一起加以審察。2012年,美國同盟國的國防預算之和占全球國防預算開支的77%,即近八成軍事力量掌握在美國手中。即使今後美國及其盟國由於經濟困難縮減軍費,這個比重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一直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之上。中美兩軍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從航空母艦一項的實力對比上就可以看出。更重要的是,中國在不受美國先發製人打擊的前提下,並不具備對美國本土構成安全威脅的任何動機,美國本土受兩洋保護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美國更安全的了。
第二,中國大戰略的立足點在國內,“中國威脅論”沒有支撐點。中國的核心利益是本土,包括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以及經濟持續發展等。中國的大戰略說到底是國內戰略,是中國學者王緝思所說的“家為心所在”。而美國是國際戰略,因此雙方不存在根本的意願競爭。正如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在2010年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中國挑戰美國是天方夜譚。
平心而論,曆史上,美國的軍事存在的確為亞太和平做出過貢獻,相關國家對此的確也有需求,但是這並不等同於美國就是一個“淨安全保衛者”,美國同樣也是亞太國家威脅的來源。未來,美國會不會成為亞太和平的威脅取決於戰略意圖。如果美國繼續過去幾十年來希冀控製全球的戰略意圖的話,那麼就會對世界和相關地區造成極大的安全威脅。亞太地區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也將取決於美國能否為自己減壓,淡泊過去60年多以來在西太平洋旁若無人的霸權地位,糾正把太平洋看成是美國內陸湖的錯誤冷戰思維。與此同時,中美之間需要不間斷地進行安全對話,保證互相不挑戰對方核心利益,為雙方互留回旋空間。
中國無意挑戰美國。“中國的發展戰略是透明的,那就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具體而言,就是通過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和改革創新,通過同世界各國長期友好相處、平等互利合作,讓中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並為全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應有貢獻。這不是空話,而且已經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意誌,轉化為國家發展規劃和大政方針,落實在中國發展進程的廣泛實踐之中。”[c173]美國思維的“國強必霸”,有違中華傳統文化,背離世界發展潮流,絕不是中國選項。中國的和平發展對世界是機遇而不是挑戰,需要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中國致力於與美國發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願與美方加強對話、增進互信、擴大合作,共同推動中美關係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一直到永遠的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客觀理性判斷彼此戰略意圖和政策走向,不斷增進戰略互信,對中美雙方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