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與時俱進的中俄戰略關係
從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就一直將“不結盟”作為自己國際交往的一個大的方針和原則。近幾年,在每次發表的政府白皮書中,更將“不結盟”作為一個明確宗旨,重點宣示強調。比如,2011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就有這樣的段落,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不以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異同決定國家關係的親疏。”無可非議,這一政策指針在過去幾十年裏確實給中國爭取到了一定的外交空間和靈活自由,但是,隨著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穩步提升,隨著中國國家利益的延展和國際化,“不結盟”原則已越來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一個羈絆,一個負麵包袱。針對目前的國際局勢,中國繼續恪守“不結盟”方針,無異於作繭自縛,固步自封。
美國是世界超強,有著排名第一的經濟體,有著無人能望其項背的軍事、科技實力,美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盟友最多的國家,正式簽約的帶有軍事盟友關係的國家就多達36個,遍布世界各大洲的戰略要地和美國自己劃定的全球各大戰區。每次用兵之前,美國往往先鼓動各路盟友,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人出人,沒錢沒人出聲也行。從一戰、二戰再到冷戰,和過去10年一直在進行的反恐戰爭,莫不如是。在盟友的站角助威聲中,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三管齊下,往往能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戰略利益的最大化。
與之相比,中國現在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則顯得過時和死板,而其弊端也顯而易見。首先,在很多涉及中國核心利益議題時,中國在世界的舞台上往往顯得形單影隻,孤掌難鳴。既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核心盟友來站角助威,也沒有什麼可以指使的左膀右臂去衝鋒陷陣。雖然靠著經濟利益的誘惑,能籠絡到一些各式各樣的“戰略合作夥伴”,但說到底,有經濟利益時就“門庭若市”熱熱鬧鬧,需要幫忙時則“門可羅雀”遍尋不著蹤影。遠的例子不講,就拿這次南海問題激化、惡化、複雜化為例,中國一直以來推崇的“東盟10+3模式”,本來是著眼於亞太戰略安全格局的一次重新整合,眼光可謂獨到,運作時也用盡了心機和血本。但是,美國突然橫空插過來一杠子,而且一杆子到底,生生把中國苦心經營的“中日韓+東盟”的“10+3”模式,翻手變成了“美日韓+東盟”的新“10+3”模式,中國反而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局外人。這一變局顯示了美國亞太地區盟友日、韓、菲律賓等國的力量。而這種結局,不能不說是中國新版“光榮孤立”的結果。
其次,因為奉行“不幹涉、不結盟、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國在很多國際問題上秉持著“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處事方針,在不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議題上,中國保持一種超脫中立姿態,誰也不得罪,誰也不支持。於是,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棄權外交”。這種做法,看似遊刃有餘,左右逢源,但其實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兩頭不落好。當事國會覺得中國這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沒有原則和立場,而其他旁觀國家也會暗中將中國的超脫解讀為“滑頭”、不可靠。長此以往,不僅新的朋友交不到,而且原來的老朋友也會越來越疏遠,離心離德,甚至反戈一擊。而且,這種超然世外的外交模式,放在三十年前可以,但現在絕對適得其反。那時候,中國不顯山不露水,跟在別人後麵還可以“借借光”,順便“韜韜光”,但現在中國是不折不扣的世界“老二”,後背已經被美國老大畫成了靶心,想躲都躲不了。你想“和平崛起”,但人家是既不想讓你“和平”,更不願意看到你“崛起”。如果中國現在還扛著“不結盟”大旗,那就太孤芳自賞,就不算是與時俱進了。
再次,中國現行的“不結盟”方針,與具體實施的外交政策有著很多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說,中朝、中緬雖然沒有結盟,但中國對於朝鮮和緬甸的保護和袒護可謂有求必應,兩肋插刀,可謂比一般盟友還要盟友。朝鮮和緬甸在世界上孤立無援,中國為此耗費大量政治的、外交的和財政的資源,甚至不惜在國際聲譽等軟實力上受損。中國的無私援助是否就帶來必然正麵後果?回答是不一定。中國和緬甸近年來的關係就是一個例子。中國為緬甸政府撐腰,曾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動用彌足珍貴的否決權,盡管如此,這卻並不妨礙緬甸首鼠兩端。2012年,緬甸政府接住了美國拋過來的繡球,在沒有知會中國的前提下和美國走動頻繁,並在美國攪局下突然單方麵宣布中止中緬大型合作項目——鬆山大壩的建設。這不啻在中國背後捅刀!如果未來有一天,當新當選的緬甸民主鬥士、親美派的昂山素季上台組建新政府,並正式宣布美緬建立軍事同盟關係,並將緬甸境內的公路和港口租借給美國軍方使用,中國恐怕後悔都來不及了。同樣的事情在未來很可能發生在美朝關係上。
很多人認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結盟,會成為美國遏製中國,甚至公開與中國對抗的口實。這其實是既把問題想得過分複雜,又把問題想得過分簡單。首先,結盟並不意味著對抗,而是為了建立互信和安全合作機製,並在更均衡框架下保證和平。再說,難道中國不結盟,就不會成為美國和西方的靶子嗎?自從美國高調宣稱“重返亞洲”以後,中國周邊氣氛頓時緊張起來,不結盟的孤獨頓時凸顯了出來。事實是,不是中國願不願意對抗,而是這一次中國已經“被選擇對抗”了。
既然結盟勢在必行,那麼中國又應和誰結盟?麵對複雜的亞太局勢,中國應該向美國學習,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國家和力量,讓睦鄰周邊國看到中國的決心和誠意,那就是應盡快高舉軍事安全結盟旗幟,在上合組織為主體的基礎上,進而聯合俄羅斯及獨聯體聯盟國,聯合蒙古、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等鄰國及友好國成立以泛亞歐大陸的國防安全為主體的國防安全防禦同盟體,形成牢固的戰略軍事共同防禦板塊,在經濟貿易上組織成為一個泛亞歐大陸友好國家經濟共同體。成立相應的中俄、中印巴及共同體基金,全麵促進睦鄰友好合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