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與時俱進的中俄戰略關係(2 / 3)

戰略同盟板塊的形成,可牢固連接歐亞大陸,打破美國四麵合圍,從而有效防止腹背乃至四麵受敵,形成板塊形集約防禦和後方延伸,進而集中優勢應對美國環太平洋海上島鏈封鎖,用陸基、空基加海基三位一體打擊模式集束形應對美國強勢的海空一體戰,形成優勢,使美國戰略合圍陰謀破產,有效製衡亞太和平局勢,避免亞太戰爭的發生。

中國需要調整國防戰略外交手段,分北、西、南三步逐步促成並聯合陸海睦鄰國結成共同防禦侵略為主的軍事同盟體,並同睦鄰同盟國簽訂永久和平條約,共同組建地區安全防禦部隊。建議在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及東亞組建二到三隻特混艦隊及多處海軍基地,在泛歐亞板塊上建立空軍及反導基地,集多國軍事力量合力,共享共用軍事設施和信息,聯合研發高科技軍事裝備及超級武器。如此,可大量節省同睦鄰國因戒備而配置軍力開支,節約軍費支出以用於精兵強軍,對付主要方向敵對勢力;同時睦鄰國相互支撐,互為倚托,增加了雙邊互信,促進了友誼。重要的是,與睦鄰國結盟激將有效截斷美國四麵圍堵中國的海陸連接部,造成大陸對大洋的平衡局勢,極大地有利於中國海上戰略布局和實施。

以中國目前情況看,最方便的選擇是將業已形成的“上合組織”[c169]作為結盟平台,以中俄為兩大支點,通過中亞和南亞諸國,聯合巴基斯坦、伊朗、泰國、緬甸、朝鮮等國,形成一個跨歐亞的安全合作體係。這樣,進可攻,退可守,而且能源安全、貿易出海口都同時能得到保障。但可惜的是,在最初設計“上合組織”架構時,中國高層並沒有更深謀遠慮的政治思考,從而從一開始就將“結盟”擯棄在上合組織的章程之外。現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上合組織”裏,最重要的結盟對象非俄羅斯莫屬。近百年來,中俄兩國之間的聯手,有著充滿矛盾、衝突、爭鬥的過程。這也被國內部分學者和媒體反複炒作,認為中國“吃了俄羅斯很大的虧”,甚至有觀點認為“俄羅斯還沒有美國靠譜”。筆者認為,中俄聯手曾經出現過矛盾、衝突和爭鬥,但因此否認這種新的聯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不是什麼高明之見。在中國與他國交往史上,曾經有對中國絕對平等、最終不受欺負的聯手嗎?我們好像不記得有過。

在一個美國力圖構建單極世界而中俄都主張建立多極世界的國際大環境中,中俄在經濟聯手基礎上越益顯示出建立政治與軍事聯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國不願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同樣,也不願看到一個強大的俄國,這從美國在東歐布置反導係統、在亞太地區製造緊張局勢可見一斑。美國想一家獨大,它削弱中國,顛覆中國,回頭就有力量來對付俄羅斯;反之,它削弱俄羅斯,顛覆俄羅斯,也就有了力量來顛覆中國。可以說,中俄接近是美國戰略擠壓的必然結果,也是雙方為自身生存必需的戰略選擇。

從目前綜合實力對比看,中俄單個都與美國有巨大差距,而聯合起來則具有強大實力。從經濟上說,俄羅斯西部較為發達而中東部相對遲緩落後,中國則正好相反,是中東部發達而西部遲緩落後,這種差異恰恰為兩國發展提供了互補的可能性。俄羅斯較為落後的中東部地區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天然資源,但卻沒有足夠勞動力資源去開發這些地區;中國方麵,卻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人均天然資源極為匱乏。這種地緣狀況為兩國間的雙贏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且有遠景的前提條件。

中俄兩國的親近不是修辭學上的,而是一種天然地理概念上的。中國位於亞洲的“中心地帶”,俄羅斯則橫跨歐亞大陸,兩國領土緊密相連,形成了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陸權”地緣,這正好契合了當年英國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所指的一塊“大陸腹地”。“大陸腹地說”又名“大陸心髒說”,是一種以地理位置為主要根據,以劃分地緣政治地帶為主要內容進行國際政治戰略分析的學說。它1914年由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提出,並以西伯利亞為中心的地圖作為分析的基本工具,把亞、非、歐三大洲作為“舊世界”的核心,即大陸腹地,亦稱“世界島”。他提出“大陸心髒”這一概念,認為居於亞歐大陸心髒地區的國家可以主宰世界,以適應英國統治者對外侵略的要求。麥金德進一步提出,英國應加強對亞歐大陸沿海的海上控製。1943年,麥金德又提出了“大西洋統一體”概念,把美國、加拿大和西歐諸國包括在一個單位中,強調英國大西洋中心地位。英國學者戴維斯在嗣後進一步發揮麥金德的上述觀點,論證美國和英國建立海權同盟的必要,認為英美兩國應控製包圍“大陸心髒”的濱海地帶。在美國征服世界的戰略棋盤上,歐亞大陸一直是美國所倚重,並一直在進行著分割包圍的主戰場。就是這樣一塊被西方極為看重的歐亞“大陸心髒”,作為同命相連的利益攸關方,中俄又怎能輕易丟棄!

在中俄聯手結盟基礎上,上合組織將作為它的運作平台,再加上拉美外援力量,非洲同盟的友好力量,以及亞洲的許多支持者,用布熱津斯基的話說“歐亞大陸的聯合將是美國的噩夢”。他指的是一旦歐亞大陸政治力量整合,美國將陷入稱霸全球戰略失效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