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中國發展,永恒的硬道理(2 / 2)

從落後、貧弱走向富強是一個發展過程,中國已走過了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期,按照這樣一個速度走下去,達到富強的彼岸似乎隻是時間問題。但同物理學中的物質不同,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發展受到資源、製度、文化及外部環境的約束。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衡和社會公平、公正問題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已遇到瓶頸,這個瓶頸就是發展經濟學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c188]

突破瓶頸、跨越陷阱需要改革體製、轉換政府職能、推進市場化進程,發揮市場機製的功能、釋放企業家的創新精神。這樣,經濟的增長才可持續,增長的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增長的成果才可以公平、合理地分配。目前,中國已進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區,而“十二五規劃”將轉變增長方式和改善收入分配(而不是總量和速度)置於經濟發展的最優先目標,表明中國經濟已從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進入到轉型的戰略機遇期。

民主、法治和價值觀是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實力和軟實力指標,這不僅因為它提供了民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的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它將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而不是“富國強兵”作為經濟發展的正當性和終極目標。政治體製改革和價值觀重塑在當下中國是一個不容回避而又頗具爭議的問題。

在現代化路徑選擇上,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國情、曆史和文化傳統,不應也不可能簡單移植它國模式,但特色應是為普遍性所包容的多元,而不是與普遍性不相容的另類。普遍性是指自由、理性和個人權利的價值觀及與之相適應的民主法治政體。在這一方麵,中國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應排斥和拒絕具有普遍意義的當代主流世界文明,不應簡單用“姓資姓社”、“陰謀論”解構普世價值和民主法治政體,也不應因為西方國家在民主、法治問題上的雙重標準而否定在中國建設民主、法治的必要性。

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和價值觀重塑是一場具有偉大意義的社會轉型的探索,在探索中應保持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同時又要創造一個理性、開放、包容的政治氛圍,因為製度的優劣、價值觀的善惡最終隻能在一個開放競爭的環境中得到驗證。

中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其實在國際上,中國崛起也已經進入深水區。兩個深水區必須受到兼顧,因為它們都關係著中國的未來。我們無法從難度上對比兩個深水區,但有一個區別則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個深水區是中國人之間內部糾結,而第二個深水區,不但涉及中國社會內部,更是涉及外部的,可以說是涉及全世界的。在中國崛起已經走過30多年曆程的今天,世界正在改變中國,中國也在改變世界。但過去30多年,中國是在摸著石頭過一條人類曆史大河,在內部凝聚力不斷損耗,經濟社會資源代價巨大的情況下走上崛起之路的。未來中國將繼續崛起,在仍然是前無古人的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中國整個民族的清醒至關重要。就像沒有“不改革”的退路,中國同樣沒有“不崛起”的退路,中國必須走向偉岸。

時間天平在不斷向中國傾斜。現在中國正在強勢崛起中,還沒有真正強大。正因為中國沒有真正強大,還無法完全和美國,特別在軍事上分庭抗禮。因為中國沒有真正強大,所以中國周邊國家或地區一些和中國有邊界領海爭端的申索國還指望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這對他們的安全非常重要,它們的安全還要寄托於美國之下。也是因為中國還沒有真正強大,中國周邊一些小國,在中美之間搞一種叫“平衡”的遊戲,在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在軍事和政治上他們又依賴美國,特別是當中國和美國相比較而言中國現仍處於弱勢的情況下。這些國家的政府或者是某些領導人有一種定勢心態,就是站在強者一邊,看不起弱者。然而,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這個世界通用的用實力來話語,將最終使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成為隻是一個意淫,一個臆想,美國所有希冀圍堵、遏製甚至扳倒中國的努力也將最終歸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