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中國發展,永恒的硬道理(1 / 2)

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中國發展,永恒的硬道理

隻要中國的發展繼續保持強勁,其力量的增長就會轉化為很多具體的手段,美國劍指中國的“重返亞洲”的新軍事戰略就不可能得逞。因此,說一千,道一萬,未來中美關係是否能理順的節點在於中國發展,發展是永恒的硬道理,隻有中國持續高速的發展,中國才能真正崛起,中美之間此消彼長的經濟實力才會日益接近,中國才會在有朝一日超越美國,並在日後將美國遠遠拋離在後麵。有了中國真正的崛起,一切將以實力說話,中國也將獲得多重、多維甚至全方位的國際話語權,在國際上受到普遍的尊重。屆時,中國經濟實力具有絕對高高在上的優勢,將引領中國包括軍事等科技創新上的世界領先地位。中國也將擺脫受製於歐美高科技術禁運出現越來越多的自主創新發明。正如我們在第二章的尾聲對“中國世紀”的願景式描述的那樣,讓我們在這裏再贅述一次:

“2021—2024年: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總量已接近並於2024年最後超過美國。這一時期,政府更注重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的投入。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中等國家水平,中國社會體製更加開放,漸進式民主改革穩步推進,中國對人類科技進步也越來越作出更重大貢獻,許多發明創造都在中國問世。中國人的優越意識逐漸提高,不再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國亮。美國也不再把中國當成世界威脅,並開始不得不接受中國崛起的偉大現實,雖然接受是無奈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的增加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的領導。這也是兩岸最終和解政治統一的最佳時機。美國退出亞洲部分勢力範圍,由中美共同維護亞洲穩定。

2024—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81086美元,接近發達國家,中國迎來‘漢唐盛世’時代。中國成為像法國或者俄羅斯一樣體製的國家。國家統一。國語成為國際趨之若鶩的國際語言,學習普通話在全球盛行。追逐‘中國托福’和‘中國綠卡’成為那時的一大熱門,中國大學和研究單位也不斷吸引著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就像當今美國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一樣。西方人突然發現,到上海、北京、深圳這類繁榮且發達的特大城市落戶卻是一件手續繁複而困難的事。也就在這一時期,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創造、國民發明之地。第一個中國人獲得諾貝耳獎,第一個中國人登上火星......。許多在今天不能想象的事在那個時期可能都將由中國發動!”

總之,在未來20年內外,正像美國在20世紀初時興起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一樣,中國正在或將要經曆滄海桑田般的巨變,這一進程將影響到中國乃至世界的方方麵麵。中國將成為世界一個全新型態的政治與經濟實體,在政治領域及市場上將變得非常具有競爭力,善於創新及能夠承受動蕩,將成為世界上唯一和美國平起平坐分庭抗禮的第一大國際經濟體。當然崛起的不止是中國,屆時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也將在其列。”

引領世界經濟增長並非自然而然,中國道路也非一勞永逸,其艱苦的轉型可謂真正的戰略挑戰。耶魯大學教授萊斯特·瑟羅曾指出,經濟賽局的優勝者將是那些趕在現行戰略被經濟勢態的發展淘汰之前,改變自己發展戰略的國家。一個中國引領世界發展時代也將是中國騰挪巨大國內需求積累,進而顯現出巨大的引力場,盡管這樣的結構性轉變會經曆十分複雜的陣痛。瑟羅教授曾很多次發布過對中國出言不遜的語言,並在早些年曾預言“中國經濟崩潰”的言論,雖然這一預言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但這一次瑟羅教授對中國的評論卻是極為中肯的。

不僅於此,能在全球治理格局中占有領導地位或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的“大國”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經濟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綜合實力的評價需要引入更全麵的指標體係,這個體係橫坐標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製度(軟實力)等主要領域,縱坐標包括“大”(規模)、“強”(競爭力)和“富”(財富)三個主要指標。

中國的實力主要表現為經濟規模的“大”。從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能源和資源利用等反映全要素生產率的指標看,距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從人均GDP、家庭擁有資產、居民享有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和環境等反映國民財富和生活質量的指標看,差距就更大了。這表明中國雖已成為全球的經濟大國,但“不強”,更“不富”。從政治、軍事、製度和文化領域看,中國的“大”而“不強”表現得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