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中東、中亞也是中國的核心利益(1 / 3)

第七章 對美國說“不”! 中東、中亞也是中國的核心利益

地球上沒有一條海峽像霍爾木茲海峽這樣關乎整個世界的經濟安危,這個呈人字形的海峽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這條東西長約150千米,最狹處隻有38.9公裏,平均水深70米的海峽,幾乎被伊朗的國土抱在了懷裏。伊朗是一個擁有7000萬人口,麵積達到163萬平方公裏的國家,解決伊朗問題遠比伊拉克和利比亞更困難。

資料來源:轉引自【美】國際先驅導報,2012年2月2日。

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統計,霍爾木茲海峽承擔著全球近40%石油的出口供應,平均每五分鍾就有一艘超級油輪進出海峽,每天1340萬桶原油流向世界。根據2010年BP公司能源統計年報,在波斯灣周邊八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就高達1014億噸,占全球探明儲量的54%。2010年8國生產原油11.7億噸,占全球產量的30%。除了中國,歐盟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量為6.16萬噸/日,日本4.67萬噸/日,印度4.49萬噸/日,韓國3.34萬噸/日,2.49萬噸/日,土耳其2.49萬噸/日。中國與上述國家,占據了伊朗石油出口的84%。[c175]

霍爾木茲海峽一旦陷入長期戰爭,世界石油供應不僅會嚴重短缺,國際油價也將出現狂飆,世界經濟將陷入嚴重衰退。若發生石油危機,中國經濟首當其衝被殃及。國際能源署曾經製定過一個標準,若全球或某個國家的石油供應量減少7%,就可以認定它陷入了石油危機。如果因美伊戰爭將霍爾木茲海峽封鎖,導致波斯灣的石油無法輸往世界,全球和主要新興國家將相繼陷入石油危機。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超過進口量的40%,這其中絕大部分在海灣地區,相當於中國石油消費總量的22.4%,遠超過7%的警戒線。中國已完成的石油戰略儲備第一期工程,儲備能力為1000萬-1200萬噸,為當期石油淨進口量的30天;正在實施的第二期將再追加2800萬噸,此後計劃實施的第三期,繼續新增2800萬噸,最終將儲量提升到8500萬噸,為當期淨進口量的90天,屆時進口量預計將達3.45億噸。目前中國每月進口量約為2000萬噸,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也隻達到兩個月的儲量。而歐盟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儲量均超過90天;9·11”後美國會批準布什政府建議,撥款15億美元擴建儲油設施,達到10億桶容量。美國2010年進口量4.55億噸,每天進口913萬桶,戰略儲備超過110天;日本石油儲備為169天,居世界第一。[c176]

另一方麵,目前美國已經利用頁岩氣革命將天然氣、電力、運輸價格等保持在一個極具競爭力的狀態,使全球的貨幣回流美國,使美製造業正在恢複生機,為美國戰勝金融危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若霍爾木茲海峽因戰爭被封鎖為全球帶來經濟衰退,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可以使更多企業不得不選擇投資美國,使美國經濟具有更強勁的抗危機衝擊能力。從這一角度分析,不能排除作為美國新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為自身利益考慮可能先從伊朗下手,通過戰爭引發國際石油危機來遏製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最後騰出手來對付中國。

美國名義上以製造核武為由製裁甚至要攻打伊朗,實質上卻有著更老謀深算的戰略考量。按照麥金德的地緣政治理論原則,誰控製了世界島誰就控製了歐亞大陸,誰控製了歐亞大陸誰就控製了世界。因此,處於東西方交通要衝——伊朗的地理位置極端重要,處於麥金德所稱的世界島的中心位置。美國是地緣戰略理論的忠實信徒,並且把地緣理論作為美國對外交往的基石,並且靈活加以運用,並屢試不爽。伊朗在中東在地緣政治上位置,精明的美國人不會不知道。

其實,豈止是伊朗,整個中東都是美國長期以來極為倚重的戰略考慮。“中東“是歐美人使用的一個地理術語。一般來說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也門,巴勒斯坦、馬格裏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蘇丹、毛裏塔尼亞和索馬裏。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係密切。

如果搜尋中東地圖,映入眼簾的是:中東是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係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其中,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位於“五海三洲”之地的中東,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也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世界曆史上列強逐鹿、兵家必爭之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消亡前,中東一直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爭奪的焦點。中東的重要海灣——波斯灣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資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更增加了中東地區在世界地緣政治角力的分量。

正因為中東有著這麼特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所以美國不惜投入重兵駐守在中東,而它把自己包裝成正義之師,文明之師,甚至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在過去十年間不斷假借反恐、反對“邪惡軸心國”,相繼對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動用武力發起了一次次的軍事打擊。如今,在美國宣布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之後,美國再一次矛盾一轉,開始直指敘利亞和伊朗。美國屢屢打動幹戈究竟何為?是能源、石油、天然氣也,更是包括伊朗在內的大中東的地緣政治中心位置也。

美國是一個在車輪上的國家,發達的重工業決定了它對石油的巨大國際依賴,在它看來,隻要控製住石油,讓石油和美元交易,就等於保住了美元。保住了美元,美國就可以拿大量印刷的廢紙來換取能源。在政治上,美國控製了中東石油,就可以操縱全球的石油交易。美國如果想打壓俄羅斯,就降低油價,這無疑給並不景氣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國家沒錢了,軍隊也自然沒錢更新換代武器裝備,也就降低了俄羅斯與美國抗衡的資本。至於中國,仍處於高速發展中,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如果美國控製了中東能源,那麼它大可以哄抬石油價格,讓中國支付高昂的國際石油價格,從而遏製中國崛起的步伐。美國著名作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石油大棋局:下一個目標中國》論著裏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不要看美國現在攻打的是伊拉克和利比亞,其實都是針對中國的。根據是什麼?他分析道,中國現在對石油的依存度已高達55%,到2020年時,將達到70%,而中國的石油來源地主要在中東和北非。所以,美國先把中東的伊拉克打掉,再把北非的利比亞打掉,現在又來擾亂中國的石油生命線——南海地區,其實,就是要遏製中國的崛起[c177]。

為此,中國必須認清伊朗乃至大中東作為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的重要性,敢於針對美國,對伊朗和中東進行反介入。既然介入,而且把控局勢的細節不是中國的優勢,中國應敢於忽略細致的分辨,專注於中國在伊朗和中東問題上現實利益的最大化,以及中國外交最需要保護的基本原則。中國的最大現實利益就是繼續從伊朗和中東購買石油,中國最重要的外交基本原則是反對外部通過壓力強行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權,尤其反對用戰爭威脅這樣做。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打破美國在中東、中亞的勢力控製,在中東、中亞建立起屬於自己可以倚重的前進基地。伊朗、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國家無疑是中國前進基地較好選擇。確保伊朗與中國的傳統友好關係,能大大提升中國在中東中亞地緣戰略上的發言權和話語權。如果美國打下伊朗,中國不僅從伊朗進口的1000多萬噸石油沒有了來源,更重要的是中國等於失去了一個穩定的石油供應地,將不得不在國際上花重金四處討石油過日子。如果美國占領了伊朗,中國將在戰略上陷入重大危機,其國際石油進口通道將被阻塞,出自伊朗或中東的國際石油運輸安全命門將悉數被美國。